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乡村振兴视角下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2-02-13 08:53
扫码咨询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质量。近年,随着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在习总书记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农业经济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次提出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同时作为产业兴旺的关键步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本文主要探讨了乡村振兴视角下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并坚持发展助推农业转型升级的理念,以期能够使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服务业

  众所周知,我国对于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很高,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我国古代农业结构的理念是“绿色发展,健康转型”,在产业结构的背景下,现代化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服务业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其对农业的科技体系有着推广作用。因此,要将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代表着重大的安排。农业振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十九大为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对于继续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重构以消费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其对现代产业结构有着深刻影响,推动着农业的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视角下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一、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现如今,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从当前情况来看,现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和物流化,各个行业都有了衡量的统一标准。面对这种现象,更加需要合适的媒介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服务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相互融为一体,两者共同发展。因此,一二三产业要全新结合为一体,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作为农业较多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使农业的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大胆创新经营理念,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并形成一大批特色产业,尤其是电子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的兴起,促进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尽管农业转型有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农业还是比较传统,并没有完全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与发达相比,我国农业整体水平不高,数量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农业急需转型。为了乡村的振兴,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也成为我国农业转型的重要方式。

  二、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发展的农业服务技术较低

  农业服务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出发点,其主要是服务技术的覆盖面较为狭窄,技术转化效率也比较低,不符合实际需要。尽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具有生产的优势,但是技术不够成熟而忽略了生产效率。例如,我国有一些先进的农业体系,但是农民认为不需要这些服务技术也能保证农业生产,从而不注重农业服务技术的应用,造成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农业服务技术较低。

  (二)融合发展层次相对较低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局面。然而现阶段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尽管有相关的解决对策,但依然存在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层次较低的问题。比如,我国不同地区有着各自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加工体系,无法满足农产品的服务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得不到保证。除此之外,没有完善的农业技术和信息体系,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服务技术的推广使用。

  (三)融合发展缺乏规划

  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用战略性的规划去推动两者的融合。但是,有的地区符合农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条件;而有的地区不符合两者融合的条件,很容易导致后续出现问题,尤其是一些地区,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同样,能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少之又少,具备领头羊企业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进一步造成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物流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且存在管理较为困难的相关问题。

  (四)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由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造成农业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因为各地区的起步不一样,并且缺乏整体规划,那些先融合发展的农业水平要高于后融合发展地区的农业水平。特别是交通便利和产品加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其本身就具备了服务业的基础,会对后续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发达地方的政策也是非常惠民的;但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由于受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利于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在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过程中,探索出符合两者发展的新手段,促进新兴产业的进步。

  (一)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要想使两者有效融合,首先,应该构建出融合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使两者扩散性发展。同时,在农村加大设施的建设力度,吸引外来投资,完善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农业和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其次,要完善农村体制改革。不仅如此,还要与金融机构互相合作,例如农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通过农村机构的扶持,加强对外招商工作,引进扶持资金,使农业的产业化投资最大化,在相关惠农政策的影响下,促进二者融合的健康发展。

  (二)推进农业改革规范化

  只有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从整体上合理分配农、林、牧、渔各个行业的比例。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能够接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稳定。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利用书籍、宣传手册、网络技术、媒体手段等办法来进行,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加强农业经济的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缓慢主要由于专业农业人才的缺乏,所以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专业人才能够满足当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关注力度。通过不断完善,建设成一个多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最终促进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有效融合。

  (三)促进创意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促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良好融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农产品和农业景观资源有利于提高游客满意度,保障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旅游经济要求农业走向市场,根据游客需求提供蔬菜、水果、纪念品等农副产品,创意休闲旅游农业是未来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游客的角度来看,主要有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可以按照游客的意愿,设计一些具有创意性的项目,推动农业休闲旅游创新发展,使农业功能得到发展,既要关注文化性,又要注重生态性,最大程度地构建农业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以生态休闲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为载体,举办民俗农业文化节,树立休闲农业景区品牌,促进旅游农业的发展。

  (四)开展订单生产,加强统销市场化

  当地企业要建立学习和沟通的机制,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良好的外在形象,进而在当地形成一个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体系,对传统产业和有危害的产业进行控制,封闭其循环,形成更有效的回收利用模式,使各个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政府机构的有效融入和助力实施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起带头羊的作用,帮助和建议农民进行相应的选择。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工业化建设,形成一种政府带动社会参与的局面。不仅要增加种植农产品的面积,还要保证施用有机肥的追加,使农民认识到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优势。同时,企业要和农民之间加强沟通。在效果较好的前提下,尽最大程度地生产出批量订单,打开市场的销量。除此之外,相关企业还要划分农产品需求量的大小,哪些优良农产品需要使用哪些生产方式,随后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开展订单生产,投放市场。农业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外界条件,如文化、生态、信息等等,所以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要更加紧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五)强化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支持

  在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与现代农业以及服务业相适应的农业体系,进一步建立符合产业结构的创新体系,致力于建立农业科学技术多元化的普及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作用。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组织可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引导各类创新型、高技术型人才、具有战略思维和市场发展能力的企业家参与农业服务业发展。要建立政府和农业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对农业人员展开相关培训,有助于提高农业服务人才的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为农业带来较为广阔的前景。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深化农业管理体制、强化科学技术和人力的支持、开展订单生产、加强统销市场化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有助于我国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祥,王娟.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9(12).

  [2]尹毅娜,张晓东.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

  李晓曦1徐敬红2


《乡村振兴视角下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上一篇:甜玉米种植技术及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策略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