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减贫的作用分析

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减贫的作用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2-03-01 08:56
扫码咨询

  摘要:从5个方面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的减贫作用,并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要积极拓宽粮食主产区农民外出务工市场,增加其外出务工机会;要下大力气改善省内务工环境,突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的成本优势;要以点带面、产业融合,将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促进减贫的产业优势。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贫

  长期以来,国内粮食主产区所拥有的非常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纷纷外出务工,这些原有的劳动力资源,已经由原来的主要集中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转化为分散到外地城乡从事非农业务工。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例,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据统计2017年河南人口数量达到9402.99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数量为4690.9万人,规模位居全国省际行政区首位。但是,河南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8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1hm2。从河南土地后备资源实际状况来看,省域未利用土地资源仅占省域总面积的12.9%,再考虑到受地形地貌的限制,河南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很大。导致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无法有效承载域内农村劳动力就业而形成了严重的就业不足问题;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以及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比较收益低下,也促使域内农村劳动力在制度许可范围内纷纷外出务工,赚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河南省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累计达2867万人。

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减贫的作用分析

  1粮食主产区特点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贫作用分析

  1.1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缓解输出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的效果分析

  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很多贫困县区拥有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耕地资源,其中很大一部分贫困县区没有或只有很少可供开发利用的其他具有经济属性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这些贫困县区的经济活动以相对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导致这些贫困县区经济发展基础差、社会资源底子薄、政府运作财政穷。三者交织在一起,致使粮食主产区的贫困县区由于财力状况差而无力建设基础设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些县区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方面外出从事非农产业在一定条件下解决了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的窘境,缓解了输出地人多地少的资源要素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外出务工寻找其他就业机会可以拓宽粮食主产区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增进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才干、开阔他们的经营管理视野,进而有助于他们返乡创业,与当地政府共同投入到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1.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缓解输出地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效果分析

  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的贫困县区的主要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也使得这些贫困县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这种低下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无法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集聚条件,零散的非农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气候,形不成气候的非农产业也就无法支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低水平的城镇化水平也就无法显现公共服务集中提供的成本优势。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这些贫困县区的减贫努力的效果。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恰恰可以搭建起这些贫困县区与发达地区的桥梁,通过这些桥梁和媒介,发达地区的资金、资源随着项目向这些成本优势比较突出的县区集中,有助于提升粮食主产区贫困县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而打破恶性循环,提升当地政府减贫努力的效果。

  1.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规避输出地粮食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空间窄的增收减贫障碍

  粮食主产区贫困县区的减贫脱贫,说到底是要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拓宽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而且做到这种收入增加的可持续。可是,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人地矛盾突出、种粮自身效益低下,导致这些贫困县区的贫困家庭收入渠道少、收入水平低。但就粮食种植而言,以河南某年粮食成本收益对比为例,河南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6.71亿kg,其市场价值为933.4亿元,按人均0.11hm2耕地纯粮种植农户测算,春季亩纯收入约2282元,秋季玉米每亩纯收入约3260元,显然单靠这种种粮收益难以帮助贫困家庭脱贫。不仅如此,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而且成本价格涨幅要远高于粮食销售价格的增幅,特别是近一两年的粮食补贴和收购价格政策调整,更是使得粮价与成本价相比处于低位运行。但是,考虑到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的周期性,间歇性等特点,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因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正符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的双重收入,有助于规避输出地粮食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空间窄的增收减贫障碍。

  2分析结论与政策启示

  2.1积极拓宽粮食主产区农民外出务工市场,增加其外出务工机会

  促进粮食主产区劳动力外出务工,要同时关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与外出务工早期阶段劳动力纷纷流向东南沿海相比,近年来,伴随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经济区域格局发展呈现新态势,粮食主产区内部即省内市场越来越受到外出务工人员的青睐,所以,在积极拓展粮食主产区省外劳务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和发展省内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劳务市场。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紧的是着手建立和实施全方位的劳务市场开拓信息化工程,使就业信息的传播更为充分,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更广泛便捷的信息途径。

  2.2下大力气改善省内务工环境,突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的成本优势

  理论上讲,实现农村劳动力在粮食主产区省内就近就业是有成本优势的,但是粮食主产区作为内陆地区,当地政府行政效率和务工环境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要下大力气把这种理论优势转化为实际优势。这就要求粮食主产区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环境的整治和检查工作,在提升行政执法能力的同时,重点对妨碍农村劳动力就地便利务工的劳动力市场秩序进行理顺,要严厉打击涉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取缔哪些坑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非法职业中介,规范当地企业在涉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方面的招用工行为。要保障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比如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各种工业园区,要严格执行农民工的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实行强制劳动保护工伤保险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来保障用工单位按时支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等;可以考虑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住宿条件改善纳入本地政府的考虑范围,从而有效降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

  2.3以点带面,产业融合,将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促进减贫的产业优势

  要取得较好的减贫效果,就不能仅着眼于外出务工人员本身。要用好这一劳动力优势,立足粮食主产区当地的劳务经济,切实推进粮食主产区本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致力于产业融合,通过加强粮食主产区省区内乡村建设、农村小城镇、中心镇建设,形成产业发展载体、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在粮食主产区聚集。达到以点带面、产业融合,将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促进减贫的产业优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双,高景璐.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分析[J].人口学刊,2012,(3):92~97.

  [2]张辉,田建民,李长法,等.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贫困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5~8.

  [3]赵曼,程翔宇.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北省四大片区的调查[J].人口科学,2016,(3):104~113,128.

  [4]段忠贤,黄其松.要素禀赋、制度质量与区域贫困治理———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3):144~153,160.

  朱云章,张玲玲,吴玉超,谢鑫,孙涛


《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减贫的作用分析》
上一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探究
下一篇: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分析与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