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探析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探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3-18 09:15
扫码咨询

  摘 要: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对古人平等观、资产阶级平等观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古人的平等观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虽起过积极作用,但始终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未突破历史局限​‍‌‍​‍‌‍‌‍​‍​‍‌‍​‍‌‍​‍​‍‌‍​‍‌​‍​‍​‍‌‍​‍​‍​‍‌‍‌‍‌‍‌‍​‍‌‍​‍​​‍​‍​‍​‍​‍​‍​‍‌‍​‍‌‍​‍‌‍‌‍‌‍​。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揭露了古人平等观的局限之处,把资产阶级平等观的伪善性呈现出来,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指出只有消灭阶级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重新审读恩格斯的平等观并取其精华,既是对恩格斯思想的在发展,又能加快中国的现代化步伐。

  关键词: 平等观;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对以往平等观的批判和继承,是历经人类社会发展洗礼的科学理论,阐述了解决人类社会平等问题的科学方法,时刻散发着伟大的哲学光彩。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发展面临空前的良机。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消除社会贫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谙习恩格斯的平等观,审视它的内涵,追溯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我们深刻、全面地理解平等的意义,落实关于平等的各项制度和政策。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探析

  一、平等观的历史发展脉络

  平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关系的具体显露。实际上,平等观念早已出现。但是平等是暂时的,具有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的更替,平等的内涵将会伴随经济发展得到丰富,其表现形式也会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平等观的发展和形成共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人的平等观、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以及无产阶级的平等观。

  毫无疑问,恩格斯的平等观讲的便是第三种形态——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其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一)古人的平等观

  古人的平等观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的平等观主要表现为所有人作为人这种生物,自然地具有部分共性,在与这些共性有关的一定范围内所有人均为平等的,这是一种极为古老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原始的)平等观,是在人类社会分化出阶级之前的一种平等观。在原始社会里,社会关系相对较简单,并不存在剥削关系,人们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进行劳作,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劳动获得生活必需品。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劳动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比如从事打猎捕鱼等简单劳动,这种劳动无法产生剩余产品,不存在剩余价值,也无法建立私有制,由于没有私有制下的剥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相互平等的,这就是原始社会时代的平等。但实际上原始社会时期的平等只在氏族部落成员中存在。

  奴隶社会的平等是在自由民之间形成的一种私人平等,这一时期不可能存在一般人的平等,因为自由民和奴隶的对立已成为既定事实。在奴隶社会里,石器和金属工具开始出现,生产力水平相对之前取得了较大进步,劳动生产率也相应地得到提高,人类的劳动除了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外,还能创造一部分剩余劳动产品,就那个时代而言,这为私有制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私有制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中的剥削现象也开始初露苗头,这种思想在奴隶主心中也逐渐根深蒂固:奴隶不过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买卖奴隶是完全合乎“常理”的。不但在意识上,在现实生活中奴隶也被奴隶主当作其任意处置的物品和随意摆布的工具。由此,奴隶失去了自己的人身自由,这也意味着奴隶失去了作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这样一来,奴隶成了能够被随意摆布的东西,想要在奴隶和奴隶主、奴隶和自由民之间谈论平等关系是荒诞离奇的。

  (二)资产阶级的平等观

  封建社会既滋养了大量具有封建特权的封建主,也默默地孕育了现代平等要求的代表者——资产阶级。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殖民地扩张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手工业生产和产品交换发展到较高水平,工场手工业取代手工业生产,贸易范围在生产力的助推下迅速扩张,形成了蓬勃发展的世界贸易潮流,世界市场也逐渐形成,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形中,资产阶级要求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进行商品贸易,通过赚取利润获得生活来源,然而却遭到政治制度的层层阻挠,行会束缚以及多种特权严重阻碍了经济关系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拔丁抽楔,他们不断争取打破特权阶级的束缚,其平等要求也从中诞生了。资产阶级所要求和追求的平等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资产阶级要求在商品的占有和交换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海上航路开辟以后,社会经济条件迅速进步,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封建的国家制度处处阻碍资产阶级进行贸易,对此,资产阶级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占有者”,[2]482并且商品占有者要有平等的权利来交换商品。平等地占有商品和平等地进行商品交换能够保证商品交易的顺利进行,促进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借助于社会生产力的破旧效应彻底破除封建社会的桎梏,加快社会转型,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合理的成分。其次,作为契约的缔约方,资产阶级要求劳动力买卖双方的权利平等。“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工人……他们可以和厂主订立契约出租他们的劳动力,因而作为缔约的一方是和厂主权利平等的”。[2]482契约具有法的约束力,是平等的象征,劳动力买卖双方以契约为基础进行交换,因而是平等的。但值得细思的是,这里所说的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以私有制为基础,由这种法约束的契约也就自然地具有法的部分特性,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私有制决定了剥削的不公平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和由法约束的契约同样具有不公平的性质;此外,资产阶级用契约包装的“平等”掩盖了劳动力买卖双方实质上的不平等,劳动力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多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无形中实现了价值增值,而劳动力从资本家那里所获得的报酬仅仅是劳动力的价值,其劳动产出的价值远远大于劳动所得的价值,因此资产阶级标榜的契约平等把立体的、鲜明的平等概念化和抽象化。最后,资产阶级认为所有人的劳动在作为一般人类劳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平等的。根据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其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计量。所有人的劳动作为商品,都符合这一规律,所以资产阶级的“劳动”和工人的劳动作为一般人类劳动,都是平等的。

  资产阶级的平等观采取普遍人权的形式,本质上代表的是不平等。所谓的人权实质是资产阶级的特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人们不再生活在像罗马帝国那样的世界帝国中,而是生活在那些相互平等地交往并且处在差不多相同的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独立国家所组成的体系中,所以这种要求就很自然地获得了普遍的、 超出个别国家范围的性质, 而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为人权。”[2]483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依靠人权的“多数”优势具有了“合法性”,实际上却时刻显露着阶级性和虚伪性。

  二、平等观的内涵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根本要求是消灭所有阶级,即无产阶级也将被自身消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原始社会以来平等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揭露了古人平等观的局限性以及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虚伪性,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指出只有消灭阶级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一)平等观基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平等观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平等观的发展进步依赖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并产生了不同的平等观。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会出现争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现象,导致人们相互间资源占有等方面的经济不平等。资源的争夺势必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立慢慢演变为阶级之间的对立,这就造成了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不平等。平等观往往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中萌发,社会的不公平表现为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争斗,而这些不平等的表现都根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足。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的社会必然存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这样的社会维护的平等观只能是片面的平等观,它所维护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只有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大提高,社会不需要竞争的时候,真正的平等才可能成为现实。

  (二)平等观是一个历史范畴

  平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样地,平等观也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变化着,“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2]484-485。与时俱进是平等观的特性,平等的观念早已产生,但是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平等观,这与每个社会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社会阶段的生产力极度低下,氏族成员只有团结一心、相互合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所以产生了财产公有的原始平等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进步,能够产生剩余产品,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平等观;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资产阶级要求平等地获得自由贸易等各项权利,同时废除特权阶级的垄断权力,以获取巨大的贸易利润,因此形成了打着“人权”幌子的资产阶级平等观;无产阶级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步觉醒,思想意识在实践斗争中逐渐进步,提出了更实际、更具体的平等观,他们要求消灭阶级,实现人人平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一定的平等观,平等观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

  三、恩格斯平等观的时代意义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平等观的历史发展和内涵进行了深度解析,提出伟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消灭阶级思想。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平等与发展的统一,其宗旨能够落实在人民身上,不仅要求实现全人类的平等,还强调为实现平等而进行的发展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渐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现阶段正是我国重新重视恩格斯的平等观,依靠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对其历史贡献的温习和颂扬,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科学理论,既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面鲜明旗帜,又是保障人民生活越来越优越的一道无形屏障。恩格斯平等观的要求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向度是一致的,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是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向导,是检验我国发展成果的价值尺度,是衡量我国社会公平程度的时代坐标。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当下的生活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越来越急切。公平是保证美好生活全面入驻广大人民群众家庭的一根标杆,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然而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需要及时变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将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财富调动起来,努力把“蛋糕”做大,不断增强硬实力,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牢固的地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同时,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恩格斯的平等观强调平等与发展的统一,重视经济关系的调整,是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指导。在恩格斯平等观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将加大改革力度,保证改革质量,更快地补足社会发展的短板,保证公平及美好生活的实现,让人民生活在质和量上都能达到一个新高度。

  (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系统工程,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良方,恩格斯的平等观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在恩格斯平等观的指导下,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取得一系列重大发展,既继承了恩格斯平等观的应有之义,又发展了恩格斯平等观的丰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在经济方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鼓励创新,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腾飞态势,为实现社会公平筑牢基础;在政治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的实质性民主建设,完善法治体系,着力改善行政服务水平;在文化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在社会方面,切实解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清扫人民的生活障碍和心理压力,用心作答人民关于追求美好生活的问卷;在生态文明方面,实现制度最严格化,节约资源,减少能耗,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恩格斯的平等观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是构建民族共同体的航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拦路虎”。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恩格斯的平等观是人类追求平等的智慧结晶,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精神财富宝库。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以恩格斯的平等观为指导,充分激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潜力,创新现代生产体系以创造社会财富,构建美美与共的和谐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强国,将平等贯彻到底,在程序平等和形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以实质性平等。

  参考文献:

  [1]乔虎,陈飞.《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6(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瑶.《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9:25.

  张秀梅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探析》
上一篇:论霍布斯的代表概念
下一篇:《名利场》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