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职称论文》试述现代针灸教育模式的形成

试述现代针灸教育模式的形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9-22 10:04

  [摘要]以院校教育为主是我国现代针灸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本文主要梳理建国初期以中医进修学校、西学中培训班为主的针灸教育模式,向规范化院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借以呈现现代针灸教育模式的形成、完善过程,并探讨其对学科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针灸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医教育

  西方医学传入之后,经过近百年的传播,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认可,西医学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影响着本土的中医教育,针灸教育模式亦随之发生变化。笔者在梳理针灸教育相关内容时发现,专门论述针灸教育模式的资料较为少见,多附属于中医教育,仅以寥寥数笔带过。针灸作为早期中医进修学校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西学中)培训班的主要内容之一,授课内容及形式的改变,可以较好体现出现代针灸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以下简述自1949年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90年代现代针灸教育模式形成的基本过程,以飨同道。

试述现代针灸教育模式的形成

  1针灸教育方式的演变

  师徒相授、世家传承、官办学堂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教育方式,晚清政府勒令针灸退出官方教育之后,针灸教育主要以家传及师带徒的方式存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医界有志之士纷纷学习西方教育模式,具有现代教育形式的中医、针灸学校开始兴起。1932年,国医馆发布国医国药学术标准大纲,针灸学科被纳入其中[1],部分中医学校开始设立针灸类课程,针灸专门学校亦逐渐增多。据统计,近代时期曾有48所针灸学校,但这些学校多以私人兴办为主,缺乏政府的支持[2],培养人数较少,仍未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之窠臼。

  1.1进修班形式为主的针灸教育

  新成立之后,为应对卫生人才匮乏、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1950年2月,卫生部邀请中西医专家20余人,商讨成立中医进修学校事宜。同年3月13日,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正式成立[3]。1951年12月27日,卫生部公布《人民政府卫生部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指出:“中医进修学校为正式学校性质……学员必须按照学制修完全部学程十二个月课程,始可结业……中医进修班为民办共助性质……学制一般定为六个月,根据具体情况,亦可采取各种短期(三个月)专科班,如预防医学班、针灸研究班、急救技术班等分段学习的方法,使达到有与中医进修学校结业同等学历的程度”,对中医进修学校及中医进修班的组织编制、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学制设置等内容均有具体规定。其中,针灸教育主要为针灸研究专科班的形式,学制3个月(课时87h)。课程内容以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及《新针灸学》为主。招生对象为开业的中医师及辖区各省选送的中医师。授课时间较为灵活,可以利用半日或者业余时间完成课程。师资主要从医学院引入。课程设置上,以《新针灸学》为主课,并简要讲授解剖、生理、病理、细菌、消毒法等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分配上,《新针灸学》为36h,占总87h的41.4%。教材方面,使用朱链的《新针灸学》作为通用教材。

  1.2早期中医院校中的针灸教育1956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立第一批中医医学高等学府[15]4所,开设中医本科教育,学制6年,每所中医院校规模为2400人,并建立附属医院(可容纳600张病床)。现代中医教育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956年,随着4所中医学院先后成立,全国各省市纷纷建立中医学院,培养高级中医人才。截至1966年,全国高等中医学院已发展至21所,另有3所西医院校设立中医系,在校学生达到10000余人。学制上,一般院校学制5年,重点院校学制6年。1978年,卫生部发布《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试行版)》,将中医专业学制改为5年。课程设置上以中医类课程为主(占70.0%),西医类课程为辅。中等中医教育以中医学校为主,学制3年至4年不等。

  2现代针灸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2.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之初,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由规定并实施,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之间联系不密切,加之院校规模的限制,人才培养数量较少,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4所中医学院成立之初,仅有1个中医专业。1957年成都中医学院增设中药专业,1960年成都、上海中医学院增设针灸专业,是国内最早开设针灸学专业的院校。80年代中期,将一部分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区,为适应市场需求,各高等医药院校陆续设置针灸学、推拿学、针灸骨伤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

  1984年2月,教育部批准筹建北京针灸学院。1986年,第一所针灸高等教育机构——北京针灸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望京医院成立,同年,招收首届针灸专业本科大学生,学制5年。1988年增设中医骨伤专业,改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2000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合并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17]。上海中医学院最早于1978年建立针灸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针灸推拿学院;天津中医学院于1980年成立针灸系[18];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成立于1982年;成都中医学院于1986年建立针灸系。截至1987年,开设针灸专业(系)的院校有11所[19]。

  自此,针灸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针灸人才培养以院校为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均设有针灸推拿专业;另外有设针灸推拿专业的西医高等教育机构10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非医药高等院校6所[20]。2017年,针灸推拿学专业在校生达61069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8120人(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西医院校及非医药类学校中开设针灸推拿专业者),研究生1827人(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西医院校及非医药类学校中开设针灸推拿专业者)[21]。

  2.2继续教育及中等教育体系的建立

  高等教育之外,针对针灸队伍后继乏人乏术状况,采取多途经、多渠道培养针灸人才政策,相继创办了函授、夜大学等教育机构。据统计,1984年全国已有17所中医药函授大学,11所中医学院开办了业余大学,在册学员上万人。此外,尚有70多所中等医药学校设立中医士、中药士、针灸、推拿、中医护理等专业,为基层尤其是农村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同时也调整了高、中等中医针灸人员的比例[16]。

  2.3对外针灸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在我国北京、南京、上海建立了3所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对外进行针灸教育,教学形式主要为学制3个月的针灸班,辅以各种短期班。1983年,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被确定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针灸)合作中心,并对外进行针灸培训。从1975年到2013年4月,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一共举行了253期学制3个月的针灸培训[25]。

  3讨论

  以进修班形式为主的针灸进修教育,有其形成的特定历史因素。经历了近代被质疑、限制、打压的阶段,中医药终于重新被官方认可。在疫疠流行、医务人员紧缺、医疗卫生设施简陋、民众医药卫生知识匮乏的大环境下,党和领导人提出要发动中医力量,团结中医,与西医一起担负起全国人民的卫生保健重任[26]。进修学校及进修班学制灵活,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学习时间紧凑,易于开展普及,无疑是首选的办学模式。得益于革命战争时期任作田、鲁之俊、朱链等人在延安运用针灸治病救人所打下的良好基础,针灸不仅以进修教育的形式得到迅速普及,卫生部更是提出要研究针灸,要用现代化的基础医学知识解释针灸,使之科学化。在“中医科学化”的政策指引下,进修班以普及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则是用“科学的医学知识”来改造中医,改进针灸等技术性医疗方法。由于对党的政策领悟不够,这一阶段的针灸进修教育西医化程度严重,对于针灸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限制。虽然如此,建国初期的进修教育改变了当时的医疗现状、提高了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针灸骨干人才,为开展针灸高等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修学校培养的高素质针灸人才,在高等中医院校成立时,多留校任教、组建针灸教研组、编写讲义,成为针灸教育中的中坚力量。进修学校以传授基础理论和医疗技术为主的办学方针,中西医并举的课程设置,也是中医院校成立之初教学和管理的重要参考经验。

  卫生部在1954年调整中医政策,开办中医药研究所,扩大针灸研究工作,举办针灸训练班。在随后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运动中,各地卫生部门召集名老中医及优秀师资进行授课,培养了大批西学中的人才,并把现代的科研方法引入针灸学术领域,对其后的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届西学中班的教学人员不乏医界耆宿,他们为学科的发展奔走主张,直接促成了首批4所中医院校的成立,使中医针灸教育正式迈入高等教育时代。

  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设立针灸专业,拉开了针灸高等教育帷幕,各中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陆续成立针灸专业或针灸系,针灸高等教育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针灸教研组(室)的师资多数为中医进修学校优秀学生和毕业生,他们依托针灸教研室和中医院针灸科,培养了一批针灸专业人才,为其后针灸教育的快速发展及针灸科研热潮的到来打下基础。针灸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分化教材模式成为后来全国高等针灸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建国以来,针灸传统教育方式逐渐向现代化教育方式转变,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针灸现代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以针灸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并举,对外针灸教育发展迅速,名中医带徒、函授、夜大以及社会力量办学并存的现代针灸教育体系,推动了针灸学术的飞速发展,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现代针灸以院校教育为主的模式是借鉴现代西方医学教育模式而来,在形成之初就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为求生存,使中医教育加入政府教育系统,近代中医学校不得不从教学计划、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知识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以西医院校模式为参照改造中医传统的教育模式。

  建国之后,由于没有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教育案例可资参考,现代中医院校亦是以此为基础而建成。初期,系统化、规模化的院校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针灸人才,缓解了医疗资源匮乏、学术研究落后、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现代针灸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院校教育中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课堂与临床脱节、教材与临床脱节,学生知识迁移和重组困难,临证能力差等。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将复杂的概念融会贯通,再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针灸教育亦应从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出发,重视知识整合及针灸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J].国医公报,1933,1(6):1-5.

  [2]赵璟,张树剑.民国时期针灸学校述要[J].针灸,2017,37(4):441-447.

  [3]李广钧.北京卫生史料·中医篇[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49-350.

  [4]杨峰,霍蕊莉,朱玲.建国初期“针灸科学化”的初步尝试——以马继兴先生为例[C]//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41-46.

  [5]朱锡莹.把祖国医学的遗产传播到高等医学教育院校去[N].健康报,1955-09-23(2).

  井明鑫1,王丽2


《试述现代针灸教育模式的形成》
上一篇: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谈中医的科学性、困境及未来
下一篇:澳大利亚中医药教育现状及对中医药国际化传播的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