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政治法律职称论文》浅谈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观思想及其启示

浅谈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观思想及其启示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8-27 10:15

  摘要:在当代社会,随着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模式也在由创新1.0向创新2.0转变。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主体的论述中所谈论到的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有资本家、科学家、发明家、职业发明家、工人、手工业者等,对他们能够取得科技创新成功的条件,马克思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论述:科技创新精神、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论、科技创新主体能够取得成功的条件以及科技创新我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浅谈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观思想及其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论,大众创业

  科技创新主体是指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包括个人、相关组II织乃至整个国家11]。他们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发动每个人的力量,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才会有不竭的源泉,创新才有可持续性。分析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观,把握马克思的科技创新主体论的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我国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马克思笔下的科技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寻找新的途径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大众仓ii业、万众仓ii新”的浪潮中。

  一、马克思的科技创新主体类型

  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者或是科技成果的归属者,但处在精英创新时代的马克思所阐述的科技创新主体更侧重于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资本家、科学家、发明家、职业发明家、工人、手工业者。马克思不仅看到了科学家、发明家对科技创新的直接贡献,更看到了资本家和作为普通公众的工人、手工业者对科技创新所做出的间接贡献。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一资本家

  作为剥削者而存在的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履行着资本增值的职能,以榨取工人剩余劳动、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为唯一目的12]。资本家最明显的优势是拥有着大量的私人财产,为了能够更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谋取更多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不断地在生产领域投入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具、促进机器的更新、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疯狂追求,也推动着生产过程成为科学的应用。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探索整个自然界……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最高点”[3]。所以,虽然资本家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这样积极一面的作用。

  资本家不是直接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不是科学技术攻关的直接执行者,但为了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占有剩余价值,资本家不得不投资于科技创新,对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提高机器的使用率,资本家间接的成为了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可以看出马克思创新主体论中资本家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一是因为资本家在科技创新中是资金的提供者,具有主导地位。二是资本家有决定对新机器是否被采用的权利,这决定着科技创新成果能否得到发展。资本家对科技创新所起的这两个作用主要归功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决定着资本家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驱使着资本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是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能够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原因,也是资本家进行科技创新的直接动力。

  (二)科技创新的主体一科学家、发明家

  科学家、发明家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具有研发能力的特殊群体。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科学家、发明家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能否提供先进、成熟、适用和高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具有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超前的科技创新观念、敏锐的科技创新观察力、丰富的科技创新想象力以及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够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发明新产品,创造新工艺,推动科技创新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论及伽利略、牛顿、哥白尼等科学家和他们在科学创新方面的重要成果,论及瓦特、阿克莱、惠特尼等发明家的主要贡献,不仅在理论上充分肯定科学家、发明家在科学史上的历史功绩,而且在实际交往中十分珍视科学家、发明家的劳动和贡献,马克思同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曾有过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感情。例如:马克思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之后,不仅在理论上多次高度评价达尔文及其著作,而且把当时自己的《资本论》第一卷赠与达尔文,以表达自己对达尔文的敬意和友情。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科学家、发明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这也奠定了科学家、发明家在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观中的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创造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命,没有创造性科技创新就无法实现,科学家、发明家能够基于前人的经验和结果,充分运用智力资源,发挥创造性的潜力,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家、发明家正是以创新的精神,不断的学习、探索,推陈出新,推动创新向前发展。近代科学史说明,任何科学成就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以蒸汽机的产生发展为例,说明社会历史条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的新理论、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新创造,开始总是由少数人首先作出的,科学的前沿阵地开始也总是由少数人首先突破的'

  (三)科技创新的主体一职业发明家、工人、手工业者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手段”16]。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创新活动可以说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来满足生产的需要。科技创新到了生产领域,为生产领域服务的职业发明家、工人、手工业者最具有发言权。他们是对生产程序以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工具最了解的一个群体,以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技能,能够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效果给出合理且有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完善和改进科技成果,增强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把其使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马克思所提到的职业发明家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发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催生出的一批以发明作为专门职业和致富手段的人,从技术上的创新性出发,他们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毋庸置疑。马克思关于工人在科技创新中起到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机器和大工业》中,首先他指出,瓦特、阿克莱等人的发明能够实现,离不开相当数量的业务熟练机械工人。其次,因为工厂中的工人终身从事同一简单操作,注意力只集中于这些动作上,从而逐渐掌握减少花费在某一环节上操作时间的技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他们又总是几代工人生活、工作在一起,“获得的技术上的诀窍就能得到巩固、积累并迅速地传递下去”。[7]这样就有利于工人简单、重复的劳动经验的积累,而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够为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提出重要的参考意见,从而使工具更适合特定生产操作的要求,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在使用中得到完善。所以,工人虽不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另外,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马克思在叙述机器的产生历程中指出,机器产生的方式之一“是从那些以手工业生产为前提的工具中产生的”[8],我们从他对纺织机、织布机以及以磨为代表的各类技术发明及其改进的历史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发明起初是从最古老的劳动工具中产生的,是由手工业者进行的,他们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初期参与者,为后来的改进奠定了一个基础。

  职业发明家、工人、手工业者,无论他们是主动还是被迫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活动中,马克思都看到了他们为科技创新活动所作出的贡献,在科技创新中,他们的参与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科技创新主体取得成功的条件

  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主体取得创新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科技创新精神、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的具体途径。他们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取得成功。

  (一)科技创新精神

  每一个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他个人必定有着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坚韧的品质。1859年1月,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结尾处提出了他的著名箴言,强调“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9],怯懦是无济于事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充满着艰辛。中世纪的社会,人们被宗教神学长期禁锢着思想,上帝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遵循,任何对宗教神学的背离,都将受到来自宗教权威的威胁。16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由于提出“日心说”反对“地心说”,被梵蒂同教皇宣布为禁书。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由于发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受到审训和终身监禁。科学巨大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正是科学家不惧权威继续战斗在科技前沿的奉献和顽强拼搏精神所推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挑战了教会的权威。自哥白尼后,自然科学有了巨大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人思想上的解放。17世纪,开普勒的行星运行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打开了中世纪时期的研究者为了单纯追求知识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局面。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让人们看到了近代科学的曙光,牛顿在天文学、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科学知识。这些科技创新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家敢于冲破思想上的束缚,以及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n°]。不论是科学研究工作还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都充满种种艰辛、挫折与痛苦。马克思在亲身经历了政治迫害、生活贫困和亲人离去的困境之后仍然坚定不移地把研究持续下去,为人类留下了一部部的理论巨著。要想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必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能退缩和胆怯,要有不怕困难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怀有探索自然奥秘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单纯动机。这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定的意志是科技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取得突破的必备条件。

  (二)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物质的需求刺激了科学家、发明家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探索,这就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了进行科技创新的氛围,从物质方面激励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的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运用而互相竞争。另外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111]。所以在科学界就出现这样有趣的现象:1665到1666年期间,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当时德国一个数学家莱布尼茨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有了同样的发明,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争执。同时牛顿又为万有引力发现的优先权同胡克发生了论证。类似还有,迈尔、焦耳、柯尔丁同时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华莱士与达尔文同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等。科学研究成果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激励着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浦现,代表着社会生产中人们物质上的需要对科技创新的良好促进作用。

  另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科技创新实践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首先,资本需要借助科学扩大生产规模,科学也需要资本提供资金支持。马克思在考察从手工业到工厂手工业的技术史之后指出:“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实践的发展,科学与技术逐渐融合,实验技术装备不断改进,进行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得以加强。其次,天文学、数学、力学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研究视角,这种蓬勃发展的社会创新环境促使人们处在一种有意识地创新中。

  《浅谈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观思想及其启示》来源:《今日科苑》2018年11期,作者:吴萍。


《浅谈马克思科技创新主体观思想及其启示》
上一篇:浅谈基于发明构思提取检索要素
下一篇:科研资源分配与功利主义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