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政治法律职称论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11-06 09:3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为基本认识,并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赤诚的人民情怀、绿色的发展理念、负责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深入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涵盖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基石”,即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同自然万物自始至终都是有机的统一体。不同之处在于,自然作为有规律的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 而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并通过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二是“核心”,即生产方式的根源性调整,体现为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问题频发的根源, 人类受利益的驱动不断向自然索取, 在造成自然失衡的同时也损害了自身;三是“根本”,即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终极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即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持续改善,人与社会关系的不断优化。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基调为绿色,目标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具体体现为一个生态理念和一个生态发展观。生态理念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发展观的主导向是绿色发展,这给新发展观增添了“绿色维度”和“生态维度”,创造性地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地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更是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领域。

  (一) 绿色惠民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为民情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实现条件。人类的社会属性,凸显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辩证关系,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体。”如,良好生态环境的有益滋养,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更有助于人类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这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也是绿色惠民的理念实质和价值目标。因此,绿色惠民生动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为民情怀,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是习近平同志以人为本生态观的具体体现。

  十九大报告指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毋庸置疑,这里强调的美好生活既包含了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又体现出人民对美丽中国愿景的迫切追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这一系列心系民生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明了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态环境在改善民生、普惠大众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 彰显了我党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的决心。

  (二) 绿色强国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阐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2013年5月,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理念,即绿色强国。

  生态环境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基础,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走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过饱和的利用状态,其结果导致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关系严重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环境与生产力的逻辑关系发生了转变,即由基础关系转变成为制约因素,进而阻滞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并高屋建瓴地指出:“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培育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积极打造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并出台了一系列包括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在内的具体措施,为实现绿色强国提供了科学路径。

  (三) 绿色承诺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国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习近平同志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角色定位已然朝着议题塑造、规则制定、机制创新和理念引领等方向转变。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引导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说明,在生态文明领域,习近平同志有着独到的战略眼光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既高度重视国内生态环境,又积极发挥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如中国严格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红线论,即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中国高度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法治论,通过制订史上最严格《环境保护法》,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用一次次的绿色承诺彰显其生态文明思想的大国担当,用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进性。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体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新时代的辩证统一,也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意义上肯定了自然价值并实现了人的价值,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蓬勃的生命力。

  相关期刊推荐:《奋斗》(半月刊)1958年由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主管主办的期刊。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上一篇:雄安新区环境法治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职学生敬业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