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共产主义观的内在逻辑
本篇哲学论文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规律出发,马克思和列宁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尽头,社会主义革命据此展开。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具体观点不同,但是内在逻辑一致。
推荐期刊:《桂海论丛》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改革,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繁荣社会科学理论为宗旨;以研究的现实性、理论性、探讨性、实践性、地方性为办刊特色。读者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大专院校、各公共图书馆、党校干校图书馆、教研室、社会科学研究团体及个人。获奖情况:广西优秀社科期刊。
【关键词】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内在逻辑
共产主义是什么、怎么样,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各有不同的论述,观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马克思注重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列宁除此之外,也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则主要寻找一条快速发展工业的方式以及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如何理解这种不同,内在逻辑是否具有一致性?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及其内在逻辑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各方面:所有制方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运行方面,实行生产计划调节,无商品,无货币。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政治方面,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反复推敲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注重生产关系和政治方面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就是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对立面进行的设计,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
在此,马克思并没有注重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生产力发展问题。马克思为什么会从这种角度来界定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笔者认为,要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就必须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如果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则生产力得到发展,如果不适应,则不适应。反过来,如果生产力被阻碍被破坏则很可能就是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革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在于生产力被阻碍和被破坏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
笔者认为,马克思经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逻辑严密的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足够发达,程度之高,已经可以支撑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发展潜力已经耗尽。《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于1825年发生在英国,此后每隔十载左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都会在个别国家出现。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发生后,不光商品滞销,更为致命的问题在于大量企业倒闭,设备闲置,工人失业。这不正是生产力被破坏吗?经济危机反复出现,生产力反复被破坏。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足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和破坏生产力了,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理由。从人类有史以来直到工业革命发生前,人类始终处于手工操作的生产力层次,但却支撑起了三种社会形态,那么马克思有信心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也足够支撑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问题,解决之道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由于具有发达生产力的基础,实行共产主义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后,新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生产力的发展不足于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做出了上述对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
二、列宁和斯大林:共产主义观及其内在逻辑
列宁共产主义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领域,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生产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政治领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
与马克思不同,列宁是在比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俄国来思考、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列宁面临主要是要在革命后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我们还必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才算建成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完全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来演变,资本主义历史并没有在马克思的时代终结。作为一个重要的继承者,列宁对马克思以后的历史进行了回应。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向之下,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当时发达帝国主义英美等国的生产力水平是重工业基础上的电气化。由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最高阶段,到此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潜能耗尽。作为资本主义后新的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生产力基础必定要高于(至少要赶上)资本主义最后阶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列宁共产主义观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
斯大林面临的环境与列宁一致,需要回答的问题也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建成问题。斯大林继承了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的论断。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得到恢复但没有实现大的发展和跨越。斯大林认为,生产力发展过慢的问题必须克服。斯大林探索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国家的力量强行推动工业化。加之苏联充分利用西方危机带来的历史机遇,经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工业化成就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欧洲所有的工业化国家。既然超过了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斯大林当然有信心认为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并要及时向共产主义过渡(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1938年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1952年又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哲学论文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共产主义观的内在逻辑》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