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对分课堂”在“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在“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9-18 09:21
扫码咨询

  摘要:“对分课堂”(PAD) 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 (Discussion)3 个过程。在高校食品专业课程“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初步应用了该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对分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对分课堂;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

“对分课堂”在“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1 “对分课堂”概述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于 2014 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师生“对分”课堂,更重要的是采用“隔堂讨论”,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隔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 3 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称之为 PAD 教学模式。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将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形成师生在时间上对分和共享教学时间的格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2014 年春季学期,对分课堂在复旦大学首次实践获得成功后,迅速传播和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实践表明,对分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明显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并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受到众多教师的高度认可[2-4]。

  2 “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的问题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也是现代食品生产中最具创造力的领域[5]。“食品添加剂”课程已经成为高校食品类专业本科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外语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6]。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英语底子薄,容易出现畏难和抵触情绪,因此渐渐对“食品添加剂”双语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上课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次,“食品添加剂”课程知识点多且内容相对松散,“照本宣科”式的单一化教学让学生觉得枯燥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用于“食品添加剂”双语课程势在必行。

  3 “对分课堂”在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食品添加剂”课程每学期 36 学时,每周 1 次课,每次课 2 个学时,2 个平行班,每班 30~40 人。为了评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对“食品添加剂” 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提高,一个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另一个班(实验班) 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授课之前,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评估测试,获得基准值,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课程考试评估 2 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并对实验班进行问卷查调查,分析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实验班的教学分为以下 3 个过程。

  3.1 课堂讲授

  第 1 周教师对学生讲解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及实际操作方法,之后讲授第 1 章内容,第 2 周课的第 1 小节(50 min)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第 1 章的授课内容,第 2 小节(50 min)教师讲授第 2 章内容,从第 3 周开始,每次课的第 1 小节都是学生讨论及教师总结,第 2 小节教师讲授新一章内容。该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全英文 PPT,教师使用中英 2 种语言,主要讲授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如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着色剂、防腐剂、酸味剂、甜味剂等的作用原理、理化性质、使用原则及应用等,每种添加剂的讲授都需要突出重点、难点。在课程初期授课内容较少、难度较低,让学生侧重英语专业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在学生对该课程内容逐渐熟悉,并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专业知识之后,逐步增加授课内容并提升难度,但总的来说,中英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少于非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难度也要低于非双语课程。

  3.2 内化吸收

  每次授课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及小组讨论的题目(如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等)。作业目的是督促课后复习,保证理解基本内容,为深入、有意义的小组交流讨论做铺垫和准备。学生课后借助网络资源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对课堂内容进行更深入理解和吸收,搜集各类添加剂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应用情况,自主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此外,教师不定期地制定一些任务,如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作为下节课讨论环节的题目;让学生整理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收集后在课堂上对学生普遍有疑惑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双语课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加强英语的学习,包括专业词汇的积累、学术论文阅读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等。

  3.3 隔堂讨论

  隔堂讨论在课堂讲授 1 周后的课内的第 1 小节进行,实验班分成 4~5 人 1 个小组,组内讨论持续 20 min,然后每组 1 名学生陈述本组讨论结果,其他组学生为其打分,作为小组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之一。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口语表达和交流普遍有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多鼓励学生在讨论阶段积极用英语表述,或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教师随机选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陈述,这样督促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认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不能懈怠。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掌控全局,监督学生是否认真在讨论,不参与任何组的讨论,不解答任何问题。最后 15 min,教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再次强调上次授课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教学效果与反思

  课程结束后笔者通过对比对照版和实验班的学习情况及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班,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借助各种学习资源,认真准备小组讨论话题,并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热情高涨,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与思考;期末考试成绩优异,无不及格现象,优秀率远高于对照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对分课堂更有意思,这样的课堂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话题讨论,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对分课堂教学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查阅资料,准备讨论材料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较好或很好,希望教师能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对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授课时间大大缩减,因此需要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简化章节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思维也变得十分活跃,会迸发出许多创意、假设和问题,因此教师仍需在备课阶段自我加压,深挖教材内容,紧跟科研前沿,查阅大量参考书和网络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依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和讨论话题,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组内讨论,才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并增强发散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5 结语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食品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食品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开放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学科专业人才。将“对分课堂”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新形势下食品添加剂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同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加,将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J] .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 (5):5-10.

  刘明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J] .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 (4):730-734.

  金桥,李伟,曲敏,等. “食品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 农产品加工,2017 (16):85-86,88.

  李艳花,姚宏. “对分课堂”在“旅游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J] . 教育教学论坛,2016 (4):232-233.

  王莉.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 . 农产品加工,2016 (11):73-77.

  李玉婷. 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 [J]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 (1):95-97. ◇

  《“对分课堂”在“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来源:《农产品加工》2018年11期,作者:薛佳; 林德慧; 赵育; 郭玉蓉。


《“对分课堂”在“食品添加剂”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高师中文专业素养的构建途径
下一篇: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途径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