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SWOT分析

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SWOT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5-27 10:02

  摘要:本文从阐释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意义入手,基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维度进行SWOT分析,围绕完善制度要素供给功能、推进组织领导机制建设、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载体、丰富乡村文化建设活动四个层面,探讨了乡村振兴视野下提升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具体对策,以期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SWOT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的发布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了明确方向,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村美”,对此需围绕理念、知识、法规等层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保障农村居民形成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为美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SWOT分析

  一、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意义分析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等目标[1]。通过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能够增强农村人口对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法规的认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中,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美丽农村建设的实际执行力。

  (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为40.42%。当前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而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能够引导农民群众正视农村环境破坏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了解基本环保常识,借此有效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为国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创设良好前提。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任务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前提。通过实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向农村群众普及生态文明法规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能够有效引导农村人口达成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念共识,提升国民生态文明整体素质、推进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更好地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SWOT分析与具体对策探讨

  (一)优势1.广泛的农村基层组织党组织是领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农村基层组织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依托一大批思想先进、政治信仰坚定、执行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工作人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组织能力与领导力,能够有效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农村日常事务管理与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知识与法规,为生态文明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创设有力执行保障。2.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受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与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继承了先辈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敬畏自然的传统美德,而这些传统美德恰好与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间具有良好的契合度,能够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与美丽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3.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实践中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亲近、和谐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农业生产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民群众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望更加迫切,为生态文明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优势,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农民群众的配合度、激活其参与意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劣势1.缺乏健全环保规章制度虽然当前国家与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基层农村、社区层面尚未建立健全的环保规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仍停留在理念、倡议层面,并且受地区教育水平、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人口缺乏对环保法规的正确认识,诸如焚烧纸钱、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等观念根深蒂固,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阻力[2]。2.生态文明法治理念缺失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基层政府缺乏正确的生态文明法治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仍保留“人治”习惯,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农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甚至以权术手段干预农村环境污染案件的处理,无法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对具体实践工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农村普法力度较弱、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导致农民群众缺乏对法律赋予其权利、义务的深入了解,在环境权利遭受侵害时未能做到依法维权,无法做到守法、用法,进一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成效。3.法治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基层政府是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执行者与监管者,然而当前我国尚未针对基层政府的监管权责作出明确规定,缺乏对基层政府职责履行情况、环境问责执行情况的约束与规制,加之基层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较低,不利于调动公民在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环境整治行动中的参与度。

  (三)机遇1.全民行动共建美丽中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力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良好的传播,为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群众基础。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国家与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创设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2.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现阶段伴随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级基层政府已逐步树立生态文明法治思维,将法治理念融入到日常管理与公务活动中,利用法规制度实现依法行政、落实科学执法,借助各类普法行动、宣教活动培养农民群众守法、知法意识,为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设了良好前提,更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约束工具。3.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实践国家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位,力图借助农村社区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利用“三农”教育培训培养新农民,这也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直接载体与先行保障[3]。

  (四)挑战1.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成效低由于当前我国环境违法成本普遍偏低,农村基层环保部门在执法机制上存在权责不清、分工不明问题,缺乏完善的处罚标准与指导条款,导致农民群众未能见证环境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而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的说服力与实施成效较差。2.城镇化发展引发理念冲击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城乡文化的融合速度,乡村特色在城市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淡化,农村原有的朴素生态文明观遭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以逐利之风为代表的不良风气的蔓延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3.网络低俗信息甄别难度大互联网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拓宽了农村人口的信息获取渠道,网络直播模式的盛行催生了猎奇、求异等不正之风,各类虚假保健知识、低俗节目的传播侵占了生态文明教育空间,且信息甄别难度较大,不利于巩固、维护生态文明教育成果。

  (五)具体对策1.完善制度要素供给功能,密切结合乡规民约为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效果,首要前提是完善制度要素的供给功能,健全农村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制定生态文明公约与居民行为准则,为生态文明的意识性、资源性输出构建长期的制度保障。同时,需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到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的制定环节,密切结合国家环保法规、广泛征集广大农民群众意见,将农村各项管理工作、环境整治行动转变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课堂,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氛围。2.推进组织领导机制建设,调动农村学校参与一方面,应注重发挥各级农村村社、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升至新农村建设日程中,结合农村现有条件成立生态文明教育领导小组,落实责任人及其职责任务,并完善相应监督检查机制、建设独立监督工作小组,确保各部门、小组间发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作用,共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实施成效。另一方面,应以农村中小学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结合地方教育特点编写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教材、课外书籍,定期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成立环保兴趣社团等,配合家校合作机制的建构调动广大农村家长的参与热情,促使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个农村家庭,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3.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强化乡土文化供给开展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行动务必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密切结合农村环境特征与农村人口生产生活实际,依托教育内容、形势与载体的创新保障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例如完善农家书屋、村史馆等乡土文化设施,定期开展村级环保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利用农村现有宣传栏、广播站等途径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并选派村民代表、村干部参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参与环保知识培训活动等,还可以利用“抖音”“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传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农村特色视频作品,借此更好地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氛围[4]。4.丰富乡村文化建设活动,利用自治德治资源为有效提升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力与号召力,还需推动村民需求反馈机制、乡村文艺创作扶持机制、文化品牌运营机制的建设,深化利益导向与生态环保目标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态文化产业,借此助力农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提升生态文化建设的附加价值,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注重挖掘农村现有社会结构的特定社会功能,在各项农事活动、节日庆典、村落舆论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新时期村落价值取向与自治、德治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在使用共有资源的同时自觉维护自然环境与秩序,形成共同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培养乡村公德,将生态文明教育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发挥教育反哺生产建设的现实功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生态文明建设模板。

  三、结论

  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影响,在开展具体实践时需密切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情况,围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并依靠制度手段、组织保障、教育载体与文化活动等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更好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慧婧,原丽红.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J].农村科学实验,2018(7):34-35.

  [2]徐淑娴.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鲁西北地区农村生产污染治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9(16):117-118.

  [3]李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路径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1):1-3.

  [4]曹桢,顾展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宜居建设探讨——基于浙江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4):100-107.

  作者:冯亚平 华启和 单位: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SWOT分析》
上一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提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水平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