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两创”能力提升的多维实践平台探索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两创”能力提升的多维实践平台探索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7-09 11:05
扫码咨询

  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提升“两创”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实践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文章提出应从地方高校实际出发,以交易成本理论为指导,为转型需要的地方高校构建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校企师生政”五位一体交互式的、“课堂教学+讲座+实验实训实习+课余组织”的、整合“校内实践资源”与“校际+校内资源共享”的多维系统化实践平台,以适应新形势下“两创”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多维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两创”能力提升的多维实践平台探索

  一、引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其中,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要义之一,进一步肯定了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明确了地方高校的一项培养目标;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之前,一批高等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由此,重新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成为未来普通本科院校的新战略。而“创新——创业”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提升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简称“两创”)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各高校都在狠抓落实,但不可否认,不少地方高校受资源限制,长期偏重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培养,“两创”能力“口号响、落实难、成效差”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资源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平台建设不足,而平台建设是提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两创”能力的物质保障。本文本着“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适当补充急缺资源”,结合地方高校资源不足、资金不足的实际,以培养大学生“两创”能力为目标,就平台构建模式进行分析。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两创”能力提升的多维平台建设——交易成本的视角

  (一)交易成本理论指导多维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交易成本理论是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改进,它从更为现实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风险中立,这可能导致行为决策偏差和不道德行为,因此,要达到交易的成功,组织间的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从区位优势、学校级别、资源基础和实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等诸多现实看,交易成本理论能够指导地方高校“两创”平台建设。

  首先,面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情况,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未能及时调整资源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加上地方高校多数不在省会城市,交通便利性和经济程度相对乏力,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相对艰难。

  其次,人才需求越来越偏向理论与实践融合。所以,急需遵循高等教育的特点,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机融合,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时间连贯、制度保障”的多维度系统化实践平台,通过发挥平台资源效率,缓解地方高校平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而减少学校单独为之而造成的时间滞后性和平台不足的问题。

  再次,从学生、教师群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假设看,多方合作平台能够为其学习、教学提供充足的认知范畴和决策信息,减少其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同时,合作中的多方部门以契约关系为前提,从而有利于节约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

  (二)“两创”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模式探索

  1.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的标准和内容

  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的知识、素质构成,确立“两创” 能力的基本要素与构架,确立培养“两创”能力的人才目标是平台建设的依据。Gerald E.Hills(1998年)在研究中指出,大多数的人认为“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与管理的过程认知与了解”是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其次是强化学生了解创业生涯的职业选择。基于此,在良好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各专业培养学生的共同目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者从容面对成功或失败不定局面的保障,良好的人文素养则是大学生诚信、得体、赢得尊重与合作的基石,而专业知识素养则因专业而异。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大学生既要有服务的意识,也要有管理的思维,还要有酒店服务、旅游规划、景区讲解、会展策划、营销策划等实战操作的能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际项目的训练,“创新——创业”平台(与课堂灌输相比)有利于更有效地传递“创新——创业”知识,有利于及时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同时提升学生的观察、思维、信息收集、系统综合的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设计

  一是构成上,课程版块、组织管理与软硬件设施相互配合。课程方面,除了完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的公共课程之外,更应突出专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思维、有针对性进行项目教学,将专业课程理论及时有效地反哺到“创新——创业”的训练中,这项工作需要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共同配合;组织管理上拓展思路,例如当前高校的学生会、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组织管理已经相当成熟,可以借此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机会,我校通过单类型活动素质拓展加分、班集体内部年度互评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主动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或活动已成为常态;在设施方面采用软硬件并举策略,不仅重视各种物质场所设施建设,而且可以通过常组织、常激励的形式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水平也十分重要,例如树立部分教师为创新榜样,同时,在规章制度上就师生“创新——创业”方面给予说明、奖励等。

  二是模式上,专业实训平台与校内公共平台、校际共享平台、社会实战平台相互补充。专业实训平台具体指专门为某个专业名下建设的实训室、实验室,由专业所属学院归口管理,很少对外开放,这就大大减少了其他专业学生的可进入性,而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学生创业的方向很多时候超越了自身专业范畴,因此开放专业实训平台有利于学生跨专业学习与实践,对提高兴趣驱动下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无弊,例如所有的创业者都面临着财务、人员管理的问题,不少创业的学生缺乏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专业实训的对外开发大大满足了这样的需求;校内公共平台则是那些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的相关校内竞赛、专题讲座、孵化基地等,这有利于在全校形成良好的风气,近两年我校与阿里巴巴合作定期举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并选择优势项目给学生提供专门场地创业,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有序而浓厚;校际共享平台则鼓励同市高校之间、与职业院校之间平台互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多地城市规划建立了有规模的大学城,这些大学城使学校间校区临近,学生互串校园的情况非常普遍,即使许多地方城市只有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但这样的城市往往也有一个职业院校,倘若能够实现校际间的平台共享,必将有利于取长补短,为提升学生相关能力提供更多资源;社会实战平台既是锻炼学生的真实场所,也是检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试金石,学生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创业等社会角色的扮演可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并在失败中总结反思、在成功中积极进取。

  企业与高校通力合作,以培养“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最大问题就是基层的艰苦与高校学生期望之间的矛盾,这大大挫败了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对未来就业充满了迷惑。然而,很多学生有了要创业的思想后,学习态度有了极大改善,赴酒店或旅行社实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在基础工作中不再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将其做为提升个人能力、锻炼耐性的平台,对旅游管理这个专业不再是简单的道听途说,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感悟。

  (1)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荣,将学生作为核心主体,所在学院充分发挥激励和管理的作用,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还向学生传递有关创业、就业的及时信息,帮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问题;在创业初期,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实习期间,设置创业指导教师,让学生随时能够得到咨询与帮助。

  (2) 企业责任是一种保障。

  旅游企业、特别是新建的酒店或小型旅行社视实习学生为潜在人才,指导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例如五星级酒店——苏州东太湖大酒店在学生刚进入大四的时候就来我校招聘学生,以留住学生为目标培训学生,这个“留人”的过程是酒店发挥主体责任、给予学生归属感的过程;本地的红林大酒店、华夏旅行社与我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随时欢迎在校生或毕业生前去实习或就业。

  三、结论

  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适应企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与科研院校的重要区别之一,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被教育主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上的进一步升华。鉴于在校学生的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特殊性,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时间连接性,应用型高校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是必要的,这既是教育教学资源的补充,也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教育界进一步重视“两创”能力培养的今天,本文的平台建设思路与实践仅为抛砖引玉,上述平台建设具有本校、本地区的个案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关注“两创”能力培养的更多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子睿.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刘杨,王舒宇,杨伟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与方法探讨[J].云南科技管理,2015,(5).

  [3]张向明,刘新琼.构建创新创业大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6).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两创”能力提升的多维实践平台探索》
上一篇:关于创客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革新研究
下一篇:人本理念下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