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动自觉”意识的有效建构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特征,一方面凸显了学科的实践属性,另一方面也容易隐没学科的育人理念。本文通过教学过程中“运动自觉”意识的建构,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提供一定的抓手。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自觉 意识建构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说明我党对文化建设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也进一步强调“体育战线要牢牢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体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改革创新,以更高的文化自觉担当起建设体育强国的重任,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国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健康发展,其中文化自觉就是一个关键变量,必须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呼吁高校体育文化自觉,即对体育文化有一个自知、自省和超越,自觉弘扬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推进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将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都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知过程,都要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不同的是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外,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身体条件以及不同的个性心理。且练习的环境较为复杂,因此,教学的组织工作更加困难。如果没有自觉积极性是不行的。正如《体育之研究》所指出的“坚持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先要擅于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精神,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运动自觉意识,改善课堂教学品质
学校利用衔接课程,从德育管理的高度引导学生建构运动自觉的意识,从而增强体育课程的容量和强度、改善课堂教学的品质;再由课堂教学的科学引导,进一步强化学生运动自觉的意识,最终在自主建构运动自觉意识和体育课堂有效教学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在螺旋式的上升中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1)有效挖掘个性化需求,激发主动学习兴趣。体育课堂教学应充分信任学生具备体育学习的潜能、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特征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课堂教学方式而言,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更加灵活多样、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态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保证科学运动负荷,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相应的运动负荷。但运动负荷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达成,有效利用课间操、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等,同样可以保障单个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及密度。合理达成科学的运动负荷,将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有效保障。(3)有机结合课内课外,培养运动自觉意识。在保障学生运动的个性化需求、维持科学运动负荷、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课内课外的体育活动均能达到比较高效的状态,并将课内所学的专项运动知识与技能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中,真正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在成果激励的心理状态下,可以帮助同学培养运动的自觉意识,最终对课堂效果的达成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创新素质的基本内因——积极思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体育教学上的创新,要遵循科学方法、逻辑思维方法,要善于利用机遇,探索新领域,发现新天地。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积极的思维,从对掌握“三基”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体育教学中的思维有别于人们一般概念中的逻辑思维,例如,在体育教学实际中的示范和模仿都属于运动性思维,也就是说运动思维是伴随着身体活动的思维,思维和运动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运动思维需要有多种感知觉的参与,这需要通过主体的整合来完成。由于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边思维,边运动,思维和运动彼此相长,动静结合,便极易创造出新的动作。
四、结语
在高中入学新生中有效开展运动自觉意识相关知识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提升学校各项体育教学与活动的组织效果,在体育、德育以及其他学科教学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促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保障“立德树人”育人目的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黄志光.高中体育课德育渗透点的选择[J].教书育人,2017(13):43.
[3]刘兵.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3(5):155.
作者赵 红
推荐阅读:中国学校体育是c刊吗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动自觉”意识的有效建构》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