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一切都会款款而来”——论刘君的散文创作

“一切都会款款而来”——论刘君的散文创作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2-20 09:30
扫码咨询

  内容提要:刘君的散文“流溢”出一种从容的气质​‍‌‍​‍‌‍‌‍​‍​‍‌‍​‍‌‍​‍​‍‌‍​‍‌​‍​‍​‍‌‍​‍​‍​‍‌‍‌‍‌‍‌‍​‍‌‍​‍​​‍​‍​‍​‍​‍​‍​‍‌‍​‍‌‍​‍‌‍‌‍‌‍​。在她的作品中,美是从容之华,文字清亮、通透,融涵文艺精神;真是从容之干,写身边真实的生活,多见真知灼见,书写自己琢磨、认定的“真理”;诚是从容之根,追求“慢下来”的艺术化的人生,亲就自然,坚守本心​‍‌‍​‍‌‍‌‍​‍​‍‌‍​‍‌‍​‍​‍‌‍​‍‌​‍​‍​‍‌‍​‍​‍​‍‌‍‌‍‌‍‌‍​‍‌‍​‍​​‍​‍​‍​‍​‍​‍​‍‌‍​‍‌‍​‍‌‍‌‍‌‍​。

  关键词:刘君 从容 美 真 诚

  “天下万物皆有时,播种有时,收获有时​‍‌‍​‍‌‍‌‍​‍​‍‌‍​‍‌‍​‍​‍‌‍​‍‌​‍​‍​‍‌‍​‍​‍​‍‌‍‌‍‌‍‌‍​‍‌‍​‍​​‍​‍​‍​‍​‍​‍​‍‌‍​‍‌‍​‍‌‍‌‍‌‍​。”大化流行,万事万物都有其出生、成长、成熟的节奏。洞悉万物之“有时”,遵循规律,不着急,不强求,让其自然生长,这便是“从容”。孔子曾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以此为鉴,为文事大,情发于中而流于外,让文字自然而然地“溢”出,书自己胸中之块垒,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刘君的散文,“顺着天地万物走下去”,“流溢”出一种从容的气质。

“一切都会款款而来”——论刘君的散文创作

  美是从容之华

  散文,常被称为“美文”。如何为“美”?如何可“美”?美是难的,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关系,随时随地可见,但爱美者又将之作为自己的宗教。从作品看,刘君对这些问题有过长期的思考,并在文字、生活中形成美的信仰,诚如其言:“有哲人说,只有审美的生存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换句话说,为生存而生存的方式是痛苦的,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审美生存》)

  刘君的作品清亮、通透,其“美”在文字。作为一名报纸的副刊的编辑,作者自言“对好句子总怀有一股痴情”(《改变人生的容积率》),或者说,“作家都有语言过敏症,他们会在写作中创造新词、新句,以示与内心的感受达到百分之百的配”,“好的句子,要有一种神韵,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却又是天成,没有雕琢之感”。刘君作在作品中讲了许多炼字的故事,如余华写《活着》,用“盐”比喻月光洒在路上,表达悲痛无意无尽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刘君曾做过多年的电台主持人,声音也成为她的面容,因而,其对文字的讲究便多了声与义的融合。中国近代诗论家顾随重视诗中的声音,“作诗要能支配诗之声音,由声音可表现气象。一、心中有此感;二、以音节表现之;三、气象。感觉不足所成音节不对,气象也不是了。”他分析韩偓诗作《幽窗》中的“手香红橘嫩,齿软越梅酸”两句:“一念便好,盖不是说‘香’是香,便连其‘红’字、‘橘’字亦刺激嗅觉,甚至‘手’字为鼻音。‘齿软越梅酸’,不得了,牙倒了,盖多为齿音,刺激牙。此非好诗而好,便是因诗感好。”诗与歌同源,文字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好的文学作品原本即应令人齿颊生香,能激发文字的馨香,或许就是顾随所讲的“一读便好”。做过电台主持人,对文字之“声”的魔力感同身受;至今做着报纸副刊的编辑,字字入眼。刘君便多了其他散文作家所没的段长,她作品的许多片断可说是“一读便好”。如:“天气渐凉,又一季叶子和树的分离……告别总是感伤的,哪堪一场又一场雨水淋漓,催人断肠。”(《在“中间层”飞》)刘君感慨文字安置之难,引马雅可夫斯基话说,要有“几万吨炸药的力量”,“把文字安排得妥妥当当”(《把文字安排得妥妥当当》)。刘君对文字有深情感,有一文即名为《栖居在文字里》,她将其作为一个生命体,于是便举重若轻地安放它们,这与“几万吨炸药”的路径截然不同,显出“清雕琢”(清吴德璇语)的优雅来。

  文字有了魔力,也便成了广义的文学。孔门四科,文学与德行、言语、政事并提,也是广义的文学。刘君对“文学”有着赤诚之心。她化用了许多文学气息的句子,“其光闪闪,其声铮铮”(海德格尔语)。“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韩寒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有期》,很有点睛之用。她不自觉地时时以文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他并没有看到云彩里有什么气体,什么成分,挥毫泼墨并在心里细品那份最抽象唯美”(《文学的观察和表现》)。更根本的是,她将文艺化在自己的文字,重细节,讲直觉,讲一刹那的奇妙的感受,她的文本文艺范十足。

  “不管被唾弃还是被理解,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文艺的你,他总会在你最脆弱、最黑暗的时候出现,用自己的身体承受着你的痛苦,既不快乐也不悲观,生命本身是一首反复无常是激烈是平静的曲子,它会带给我们,无法言说的快乐,也会带给我们难以承担的重负。”(《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文艺的你》)由此,文艺成为刘君的一种生存状态,她的文字里洋溢着生存之美。刘君的散文,写美的生活;文艺创作,是她追求生存之美的一条路径。正如她所说:“即使不能创造美,还可以欣赏美,享受美;即使谋生的手段远离艺术,还可以把自身的生活塑造成一件美不胜收的艺术品。”她讲“哪里都有风景”,蓝天白云是风景,钢筋水泥的丛林,也是风景,只因为“风景只在我们心里”。这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会屡屡感叹,济南最美的季节来临了,没有比窗外的千佛山更美的了。她不断地“欣于所遇”,持续下来就成了“所遇皆欣”,这是一种审美的状态。

  刘君曾借法国电影《无法触碰》中富翁菲利浦的话感叹,艺术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后所留下的唯一痕迹”。她的散文,是一道美的痕迹。

  真是从容之干

  文学重“真”,散文尤是。刘君多次提到“真实最重要”。在《好散文的标准》一文中,她细理过自己的散文观。好散文,在她看来,要“通透”,即“结构灵活,叙述灵动”;要“诗意”,“应有内在诗韵”。而在这两者之前,好散文标准的第一条,是“真”,“以写作者亲身经历、真人真事为范,以抒发作者胸臆、真情实感为尚”。(《好散文的标准》)孔子曾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方可从从容容。君子从容之基在于“真”。

  刘君的散文富有带入感,她写身边真实的生活,时时把自己生活加入文字中。如,时不时就跳出来的孩子天天,写累了看看办公室外的趵突泉、大明湖、极目之外的黄河一线,不时还讲讲微信圈中朋友的评价。她主张尽量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对一个地方了如指掌,才会有不一样的文字。“敲这些文字时,正是接近黄昏时分,我也要停一下,去看五分钟落日,让那温暖的光线穿过身体,照亮灵魂。”这是《停下来》的结尾,文字在生活中,生活含蕴着文字,文字借生活之景,创造出另一番天地,余韵徐歇,清音杳然。这些文字,颇得中国诗词之妙,如《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不再作答,而以“落月摇情满江树”之景语作结,前面文字的丰富与喧嚣都过去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潜隐在静默的文字之中,自己发酵、生长,孕育出令人惊奇的、新的生命。

  刘君散文中的生活,皆不是浮泛的生活,她深入地、细细地琢磨过,充溢着真知灼见,许多篇章发人深省,许多思考启人之智。这也印证了刘君对“真”的理解——“不仅是指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内容所指向的历史真实和历史趋向的把握”。如“且写且珍惜”部分,便积累了这么多为文之道,可资借鉴。她谈写作的技巧,主张“无技巧也是技巧”,把技巧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叶与树干的关系,树干越粗大,枝叶越繁茂。作者主张“这个时代要想得到真正的文学性观察,写作者必须站在离现实很近的地方”。但同时又主张,文学眼睛与时代的疏离,保持旁观者的冷静,去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如曹雪芹“有时候是宝玉,有时候又不是”,这样才能成就了不起的文学。她解读作家邱勋的作品,提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不只是给儿童看的,更是写给成人看的。”(《每一个大人都曾是孩子》)由文而讲生活,主张细节才是生活的本意,“生活不是概念,而是无数未曾细说的细节”。她的文字透露出强烈的生态观念。她主张“静”,要多一点“习静”的功夫。这些说法,都给人以启迪。

  刘君所说,自然不会都是放之四海的真理,但从其文字中,能让人体会到,她对自己所定的是“真信”。海德格尔所讲,艺术是真理的自行置入,刘君用自己的文字写着自己的“真理”,写她对这个世界的“真”情实意。落叶时节,作者惊叹于朋友发来的照片之“明亮、纯粹、灿烂、饱满”,她以《一片叶子落下来》回复,我们生长在这里,虽最终要飘落下去死掉,“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的一段时光,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是为了看到四季。”“朋友回,太高深。”(《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这是朋友决绝的不同意的态度。但作者是“真信”。因而,她迫不得已要“自言自语”,后来竟然颇为自得于“自言自语”的味道,这是面对自己内心的角角落落,拿出自己真纯。作者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盲人摸象的故事:“人间纷繁,任谁也只能摸出一部分真真相而已。”她书写着她所执着的“真相”。朱光潜说,散文“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再次是向许多人说话”。刘君用自己的“自言自语”划出一道美丽的痕迹。

  诚是从容之根

  “文学的生命是真诚。”(《每一个大人都曾是孩子》)何谓诚?文学创作为何要“诚”?刘君以自己的散文做出的回答,颇令人深思。

  “直到你觉得,心声一旦借着文字飞扬而出,心中内隐之意得以敞亮,那大概就是了。”(《时间与精力的投资》)刘君的这段话,可与《传习录》中一段公案对照着来读。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看到岩石间一棵开花的树,友人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中所有,这便中国文化中所讲的“诚”。郭沫若认为,儒家把“诚”作为万物的本体,杨向奎则认为,子思所谓诚,代替了上帝的职能,与“道”的位置相似。如孟子所讲:“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格外强调“思诚”,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刘君对“慢”的强调,令人印象深刻。单从题目看,便有《停下来》《让时间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静待花开》等等。“慢下来!慢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慢下来,才看得到,听得到,品得到潜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诗意”。体验自己的内容,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曾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景物极美的路,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他感叹:“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慢慢走啊,欣赏啊!”这应是可以引发刘君共鸣之语。情感丰富,才是艺术家,是艺术化的人生。

  刘君还格外强调对自然的亲就​‍‌‍​‍‌‍‌‍​‍​‍‌‍​‍‌‍​‍​‍‌‍​‍‌​‍​‍​‍‌‍​‍​‍​‍‌‍‌‍‌‍‌‍​‍‌‍​‍​​‍​‍​‍​‍​‍​‍​‍‌‍​‍‌‍​‍‌‍‌‍‌‍​。她引米哈里的话说:亲近大自然,能产生高心流。她会为“有一阵子没去山上看花了”,而觉得“我冷落了它们”,“没有花在眼前,时时照拂,眼睛就会失去光彩,日子也会黯淡和干巴许多”。她是由内而外的一个生态主义者,与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由此,她才能说出“你对花的好,花知道”类似的话(《你对花的好,花知道》)。

  慢下来,静待花开求“慢”也好,融入自然也好,其实最终都可归结为“静”。刘君艳羡张岱《湖心亭看雪》所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苏东坡写《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字关键。慢下来,融入自然,“闲”了,便“静”了,“静”了,便如汪曾祺所言:“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心静自然凉?真正的清凉,像源源不绝的生命喜悦,可以习习生于内心。”(《玩乐亦有时》)参天地造化,情于中,而形于言,坚守本心,生机勃勃,达至天人合一之境。相信内心,发自内心,发而为文,这就是写作的“诚”了。

  刘君对当前的生活以及置身其中的当下文学颇多担忧,“机器人来了!它在帮着这个世界转得更快时,也在逼问,文学的价值是什么,真善美的根基会不会动摇,最高意义上的文学,究竟在哪些核心的方面为一般写作所不及?”问题虽问得急切,但由作品来看,她已然有了答案:生命有时,生活有时,为文要有时,于是“一切都会款款而来”(《一切都会款款而来》)。

  作者孙书文

  推荐阅读:核心级《散文》杂志主要征收什么文章


《“一切都会款款而来”——论刘君的散文创作》
上一篇:1990年代“新历史主义小说”论
下一篇:诡异叙事抵达人性幽境——读留待的小说集《三朵》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