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7-01 09:59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优行动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拉开序幕。以信息化教育为载体,构建多元化思政教育体系是未来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高校要紧抓时代优势做好深入的教育管理布局,通过结合“互联网+”信息化教育思想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与时效性,以期通过“互联网+”教育改革将信息时代发展对思政教育的不利影响转化为有利条件。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思考

  引言

  自2017年起、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同时,预示着思政教育成为现代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在此条件下,基于信息网络体系发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尤为必要,高校应积极地做好教育管理改革,科学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及信息化教育思维开展思政教育规划,增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负面信息抵抗力,解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问题,为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长效化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机遇

  网络信息化发展对沟通成本的降低使信息数据传递效率大幅提高。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的高校教育体系建设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为此,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须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加强“互联网+”的教育思想实践,加强对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发展。相应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体系构建使当代高校教育得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层次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完善,从信息技术角度促进教育科学化发展,为未来高校思政教育深入布局夯实科学基础[1]。

  1.高效化教育发展环境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教育平台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以高校教育为基础的互联网教育发展合作成为当代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之一。网络教育平台可充分在高校教育方面发挥优势,实际上得益于对互联网数据高效化管理原则的运用,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效化挖掘使得高校能根据自身的教育条件及教学现状等合理选择适宜的教育模式,从而有效契合高校多元化教育需求,并弥补传统思政教育信息更替滞后问题,让当代高校可以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青年一代思政教育工作,以此在根本上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造有利环境。

  2.科学化教育发展布局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化问题过于严重,追根究底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标准的制定更多的是基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经验,未能在更深层次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加以分析,最终导致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教师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对此,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整合系统化教育资源,高校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有效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保障“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能科学的对症下药。综合以上信息,互联网时代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如何运用“互联网+”环境优势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能力及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关键。

  (二)“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挑战

  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改革的积极影响不容否认,但同样其存在的问题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以何种方式对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的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是以何种方法优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应当在“互联网+”的思政改革时代背景下围绕以上两点做改革规划,继而通过迎接挑战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扫清障碍。

  二、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高校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平衡问题

  “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势必要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进行体系化整合,在推动线上、线下教育双向发展条件下平衡教育资源尤为重要。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因此,课下补习对教学资源的需求较低。所以,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情况无须考虑资源配置问题。与之不同的是“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必须要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的步调一致,实现教育资源应用与教育工作配置的平衡化发展,并最大限度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紧密性,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教育漏洞,使教育资源的运用可以在思政教育各个方面均发挥实际作用[3]。以便为“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实践拓展教育空间,保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的有的放矢。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机制改革问题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改革涉及内容相对宽泛,传统教育管理机制将难以有效地对“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加以规范。为此,基础改革工作应当结合“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需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方面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互联网资源应用空间,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在标准化范围内科学推进。此外,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标准确立必须坚持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原则,必要时针对特殊情况下的思政教育可以适度地放宽管理标准,毕竟“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高校学生充分接受思政教育思想做铺垫,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纠正大学生的思想错误,为其未来更好的学习发展及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所以,适时做好教育规范调整也是“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针对“互联网+”背景的高校思政改革路径

  (一)树立“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新思想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先要做好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革新,增强教育实践的互联网思维,明确新时期信息化教育思想目标,保证“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有效落实。教育改革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其从体系管理的角度强制化实施信息化教育规范,不如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教育主体对“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认知。例如,采取与网络教育平台合作的方式逐渐地转移重心,运用少量多次的方法缓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逻辑注入学生思想意识中,在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思想概念之后再利用互联网教学途径深入地开展思政教学工作,如此往复循环则可取得更佳的教学成果,以免传统较为直接的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抵触,让“互联网+”思政教育实践能充分发挥根本性优势。

  (二)建立“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历经多次信息化改革实践,虽部分改革工作在短期内取得重大成效但并未实现持续性信息化教育有效推进。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突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束缚,大部分教育改革内容仍然以传统教育框架为基础进行优化,改革强度与改革幅度均有不足,难以深入到思政教育问题的根本,加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效率不足使高校思政教育最终回到原点。所以,“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限制,根据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建立新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与互联网教育体系的充分融合,将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有效教育引导方式嵌入到实际思政教育工作中,从教育的初期阶段为后续的思政工作做内容铺垫。以此,给予高校学生主动参与思政学习空间,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优势为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是增强教育先进性、前瞻性的必要方式。未来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教育体系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随之凸显,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思政教育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并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管理的不足,进而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跨入新纪元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罗昌勤.网络文化多元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多维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4).

  [2]凃咏梅.激活多元活动建立育人气场———浅谈学校以德育人背景下主题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22).

  [3]于丽美.“互联网+”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教学思考———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创新发展的视角[J].亚太教育,2016(16).

  高艳丽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
上一篇:“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