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工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农业院校在农学、林学、畜牧方面的有独特的科研优势,如何把这种优势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实现农工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阐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农业知识和技术相融合,提出以农工融合项目为载体,实现协同创新,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实例证明,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关键词:农工融合;协同创新;项目驱动;专业竞赛
0前言
2019年9月6日,习书记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农业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的“三农”问题,科研、教学都要围绕“农”字展开,这样学科和专业才有生命力。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指挥棒”。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创新创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业类高校作为“三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锐意创新。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农业大省的农业类院校,更应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三农”人才培养为己任,在保证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突出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与涉农类知识的充分融合。为此,需要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管理、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深刻的改革,从结构上调整,下功夫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
1强化基础课程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地方农业类院校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同等条件下的理工类院校相比,缺少工科的氛围;与双一流大学相比,学习氛围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差距则更大。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地方学校的办学实际,在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更要体现农业技术的特色,培养软硬件兼通的农业信息创新人才,在“交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2]。
2以电子信息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为手段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作为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为地方农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支柱之一,而电子、计算机等又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中,强调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工具、以解决农业领域的具体问题为目标。在学习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农业领域专业知识进行交叉与融合,培养涉农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拟开设“农学基本知识”、“生物信息学”和“农艺学”等课程。
(2)鼓励本科生参与农类专业的学术讲座和交流。
(3)与生命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牧医学院、林学院和园艺学院等教师合作申报科研和学生项目,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等。
3以农工项目融合为载体,实现农工间的协同创新
农业院校在农学、林学和畜牧专业方面有特殊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去研究农业学科相关的现象,能够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取得一些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学科的交叉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5]。比如,可以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完成农作物生长期间传导电信号数据测量,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完成测量数据的处理,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精确的光通量、水肥剂量调控及虫害的预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化农业生产。采用农业机器人完成蔬菜和苗木的嫁接、田间管理和收获,不仅节约劳动力,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而且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细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管理机制方面的革新
本研究与涉农类学院开展本科生联合创新实验,让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提前进入涉农类专业实验室展开深入合作。要想实现上述合作,除了教师间项目的合作外,需要学校进一步出台鼓励性政策与措施,搭建院系间合作的平台,实现合作机制的畅通和无缝对接,才能使合作向纵深发展。
当前,、省等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强调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从师德,课程质量和学生管理各方面下手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本研究提供的方法是实践教育改革精神的结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我国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农业院校肩负着兴农的责任,既有优势又面临挑战。
5“农工融合”项目实例分析
5.1草捆捡拾转运机器人设计
牧草收获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高,其作业流程依次为割草、搂草、打捆、捡拾、码垛和贮存等。目前,国内大型草场已基本实现了割草、搂草、打捆的机械化作业,但在草捆的捡拾和码垛方面,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还不高,新型智能化草捆捡拾码垛机械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为此,2017年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农业机械化协会举办草捆捡拾转运机器人设计大赛。本专业8学生和2名教师与农业机械设计方面的教师充分技术交流,聘请农业机械设计专家作为兼职指导老师,给学生补充农业机械设计、农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最终实现了农业机械装备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开发了参赛的作品,获得比赛的一等奖,赢得行业专家的好评。参赛作品如图1所示。通过比赛,同学们把电子信息技术充分与农业机械设计和农艺相结合,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5.2果园果实采摘机器人设计
果园生产季节性强,人工抓取采收果实的传统收获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劳动力密集,是制约果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因素。当前,果实收获机械化仍是果园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广大果农对先进果实收获机械装备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此需要开发果园果实机器人代替传统的人工采摘。针对2018年的比赛题目,本专业10名学生和林学院果实收获方面的产业专家、农业机械设计专家等一起深入分析大粒果实收获特点,并认真听取收获厂家专家的建议,设计了双机械臂采收系统,此作品获得2018农业机器人大赛的特等奖,如图2。
结论
本文研究了地方农业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农工”项目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以农工融合项目为载体,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竞赛实例证明,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农业教育,2018(01):15-21.
[2]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教育,2018(03):55-59.
[3]李文哲,陈阳,李晶宇,等.农业工程类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2-54.
[4]王秀山,李勉,王永田,等.深挖课堂潜力,变抽象理论为综合运用能力[J].科技视界,2015(1):184,387
王秀山陈英吴昂王永田姬少龙
《以农工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水文水资源观测论文发表
- 科学管理研究是评职称认
- 经济全球化退与进论文发
- 安徽体育科技发表论文要
- 医学论文投英文期刊怎么
- 论文转投是什么意思
- 论文发ei需要润色吗
- 舞蹈的地域特征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哪里有2018中文核心期刊目
- 工程造价师职称资格报考
- 两会声音:解决基层医技
- 护理职称论文准备选题技
- 什么样的职称论文才能通
- 申报高级政工师发论文要
- SCI论文投稿状态有哪些各
- 二级项目管理师评职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