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揭示了体育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对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从强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加强教师自身创新精神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方面,论述了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体育院校;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教学改革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其中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引人注目,已经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以个人活化的知识,即知识的积累、应用、整合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为标准。的发展依靠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基础创新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高等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培养具有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急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及座谈等方法,在较全面了解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的样本总体是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等7所体育院校共706名教师、教练员、研究生和本科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论文进行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书刊,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寻找丰富详实的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正式调查时间为2000年4月20日~2000年5月20日。共发放问卷706份,回收637份,回收率为90.23%。问卷进行整理分类,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593份,最后统计分析出调查对象样本的详细数据。(1)问卷的效度本文的调查问卷向上海体育学院的15位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等方面的专家征求了意见。各位专家认为,问卷非常合理及比较合理。(2)问卷的信度为了测定问卷设计的可靠性,对调查问卷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两项测验时间相隔15天。从第一次测验对象中抽取30人,再次发放问卷进行重测。重测信度相关系数按照公式求出r=0.91,说明上述重测检验结果达到统计检验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创新的含义、结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就对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质量和培养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应把培养“培养主动面向21世纪,适应体育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头等任务来抓。从一般上讲,高等体育院校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明、发现、革新、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个性品格。它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做出成果的根本保证。
2.2体育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现代化社会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创新人才的培养依然是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在相当部分的体育院校中,培养目标不明确,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教育措施不完善,专业设置面太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考试形式单一,教学设备落后,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教师结构和其知识结构不合理。在高等体育院校中,绝大多数教师是由体育院校自己培养的,其中又有大部分教师又是由本校培养的。长期的“近亲繁殖”式的用人方式,很容易使教师在教育、训练、科研中沿袭传统的模式,不利于各类院校横向的信息交流和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差、知识面狭窄。由于体育招生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造成体育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知识面相对狭窄;加上学校重视术科教育,相对轻视学科教育,造成学生即便想创新,也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不得不搁浅。三是文化氛围欠缺。相当一部分高等体育院校,虽然已初步完成了由单科性学校向多科性学校的转型,但文、史、哲等基础知识教育与艺术欣赏以及中外文化经典借鉴等仍然十分薄弱,由此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校文化品位的提高。四是硬件条件的制约。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和实验手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量和质上均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有很大距离。五是心理定势的作用。掌握运动技术、知识与创新能力发展出现的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体育院校师生的目标就是追求运动技术和理论知识。这是因为运动技术与知识具有自己独立的表现形式,所以比较容易认识和捕捉。而创新能力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把握,也很难评定。六是创新氛围不浓。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重视、严格要求。问卷显示,61.38%的学生和60%的教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太注重或者根本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高等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2.3.1强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难以开展创新活动。强化创新精神教育,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既是民族生存的手段,也是学生个体发展方式的导向,克服甘于守成的思想障碍,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精神。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坚持知难而进,敢于创新的精神。第三,强化创新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处理个体价值、群体价值、价值的辩证关系,走出单一发展的思想误区,培养学生有效创新的意识。最后,强化创新协同观教育,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意识。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一种进取力量。这种进取力量通过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变为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因此,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自觉中培养自信,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少年时期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者是中上等智商,但他们的创新性人格却非常突出,这为他们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注重创新性意识、创新人格的培养和训练,不能简单地把创新性视为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因此,不要简单地把创新性教育只限于智育,而是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整体任务。
2.3.2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和教师的授课方式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要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目标的教育观,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念。学会认知,即知识的吸纳;学会做事,指技能和经验;学会合作,则是相互依靠的人格和交流网络的形成。这四大支柱,反映了21世纪对教育的需求,反映了教育从原有局限性向跨世纪目标的转变。适应这种新形式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体育学院的课程和考评体系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课堂教学与实际锻炼相统一首先,要使课程内容专精广博,充实丰富,不但要突出技术教学,更要加强文化课及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其次,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并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和训练过程。从体育院校历年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情况看,简单重复的多,论文质量基本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有部分学生甚至连论文基本的撰写方法和格式都不清楚。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重视不够。大多数学校只在三年级的下学期安排18学时左右的体育科研方法的课程,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才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其它时间基本未作要求。二是教师重视不够,多数教师只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唯一的目的,没有认识到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减少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选修和跨校辅修的机会。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讲座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改善学生实验和实习条件,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改革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评价形式单一,只重视学生思想、知识及运动技术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二是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训练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三是在考试中只重视笔试以及运动技术的重复再现,而口试及让学生创造性完成技术的考试形式很少运用。这种考试方法导致学生头脑僵化,只满足于对知识和运动技术的简单再现,能力明显不足,难于满足学生毕业后进行教学和训练的需要。
2.3.3教师要加强自身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实践证明,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教师,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就是要着力提高教师素质。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首先树立全面、正确的师道观和责任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性和发散性思维,去探求未知,开拓未来。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再次,由于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第一,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形式,取得创新性的成绩。但由于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不能用一种培养模式,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第二,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最佳途径。但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育,积极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2.3.4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的创新活动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者发生作用。因此,人们创新精神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人格的塑造,都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人才成长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各人自己去闯、去摸索、去失败、去成才;二是接受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和发挥的教育指导,促进成才。创新教育属于后一种途径。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体育创新人才的基地之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第一,善于营造学术宽松的氛围。没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难以形成,创新精神就难以发展,创新能力就难以提高,创新人格就难以塑造。第二,善于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主动性才能增强,创造性才能发挥,教学才可能相长。第三,善于营造有利于个性张扬的氛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我们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性,还要帮助学生发展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在不妨碍别人发展、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意味着对学生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还意味着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鼓励,在尽可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并不要求各方面平均发展,以发挥其特长和优势。第四,善于营造资源优化配置的氛围。这就要求高等体育院校要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使有限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学生在一个学术交流更广泛,学术交叉更为密切的环境中成长。这就要求高等体育院校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使学生在选科和选课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与之相适应,高等体育院校要不断改进考试方法和教育评价制度,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创设开放的考试环境,考试形式尽量安排在真实情景下操作,试题内容应该比较宽泛,可以让一个学生独立完成或几个学生讨论完成,提高考试的信度和分数的可比性,并把考试次数降到最低。
3小结
体育院校应首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塑造,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动力源泉。突出教学内容的专、精、广、博,合理减少课堂教学时间,相应延长学生自学、选修及跨校辅修的时间,并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培养体育院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加强其自身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导创”作用,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环境对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具有激励和催生作用。体育院校要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改革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并依据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考评体系,是培养体育院校创新人才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中田.创新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9,(4)
[2]李进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1999,(4)
[3]侯平.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首要任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教改专集)
[4]蔡惠京.创造力开发实用教材(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5]郝玉业.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研究,2000,(1)
张庆文,蔡犁,王兴,司虎克
《体育院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期刊发表论文版面费是多
- 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
- 发表一篇医学期刊论文需
- 幼儿美术类论文发表范文
- 卫星通信方面论文的期刊
- 电梯技术论文发表认可期
- 临床观察期相关论文如何
- 厉害了!人工智能也能评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高级医学职称论文准备步
- 事业单位如何发表论文评
- 留学英文论文准备经验技
- 辽宁省什么期刊上能发表
-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
-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
- SCI论文专业翻译技巧方法
- 电气工程师论文准备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