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职称论文》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9-11 10:36

  [摘要]通过分析中医思维的内涵、中医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中医思维培养路径的思考3个方面,构建了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内涵“3+2”的学科交叉新模式,提出跨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夯实师承教育和经典教育以及科学构建思维水平分级评价标准的3个中医思维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医科;中医思维;人才培养

  “健康”战略、“新医科”的建设与实施,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健康服务新需求,迫使中医药院校重新思考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培养新时代中医学人才。2020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总书记指出了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强调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1]。2019年10月,党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随后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医药发展基础问题以及人才建设薄弱的问题,并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要求,明确了中医思维是新时代中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1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的内涵

  中医思维内涵的准确把握是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新时代中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力点。“新医科”建设是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为支持,促进医学教育体系适应医学学科发展规律,探索医教产研融合模式,反映了健康战略对医学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因此,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医学人才培养具有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特征,它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胜任力为教学导向。因此,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的培养,要紧密围绕中医学子的终身学习以及未来成长发展等核心能力的构建。首先,中医思维是在中医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适思维。人们对中医思维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只局限于中医学学科领域内,认为中医思维是与中医学理论、实践等认知活动有关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联想能力等思维能力[3],就中医思维理论而言,笔者认为中医思维包括中医思维知识、中医思维技能和大医精诚精神三个要素。其次,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对医科建设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学科组织方式要求,由此可见,新医科大环境下中医学的建设和发展,并非医科能够独立支撑,中医思维的内涵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改变固有的学科框架,围绕社会需求、现代产业和未来技术的发展,使学科之间建立交叉融合的关系,并挖掘中医思维的内涵。再次,“中医+各学科”是新医科中医思维内涵的核心特征之一。新医科强调的是学科之间的“融合”,主要包括技术发展和跨学科思维两个纬度。因此,新医科背景下的中医思维培养,要从中医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任务出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在课程及内容的教学设计中,要与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中的其他学科融合,如现代医学、理科、工科等,但不能消除中医学学科的特性,使学生在中医学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新的拓展和创新,推进中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内涵的“3+2”结构模式,即包括中医学理论知识、中医临床技能和大医精诚精神3个要素,以及技术发展和跨学科思维2个纬度。

  2中医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中医学人才素质和水平的关键在于中医思维的培养。近年来,以中医思维培养为理念的教学方式改革在中医药院校得到了大力推进。学校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为教学目标,以中医学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导师制、讨论、案例分析法、PBL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并在理论教学之外专设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中医经典知识竞赛,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但尚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与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的需求相比,显得过于陈旧、单薄。其中,中医经典能力培养是主要短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脱节是关键问题,授课类型单一是主要痛点,经典知识竞赛项目学生覆盖面偏低是关注焦点。中医思维的培养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尤其是结合新医科要求的中医思维培养,仍未形成清晰、整体、系统化的思路。

  3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培养路径的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的中医思维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叠加,它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临床实践中通过思维与技能训练,掌握中医学的本质、逻辑以及与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从而达到中医思维的深层次内生性发展。为此,中医思维的培养要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训练和研究当中,要形成科学化、系统化、多层次的中医思维培养教学逻辑结构,要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体系形成中动起来、在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强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活起来,使学生在掌握中医学科领域知识的同时,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思维方法和特有的逻辑,最终实现培养跨学科核心素养人才的目标。

  3.1以学为核心,跨学科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的中医教育更加注重对中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缺乏培养中医思维能力的意识和手段。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的培养,一方面要继承、借鉴多年来中医教育改革中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摒弃陈旧过时的方式,汲取现代科技新成就尤其是智能化教学的新成就,面向未来医学新技术发展。培养中医思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应用、训练才能习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培养中医思维理念,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把中医思维的培养贯穿到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重点开展两个方面的知识融合:一是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融合,要强化传承,把中医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理论课程比重,将中医经典理论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二是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师的授课内容,要从单一学科课程知识转变为以学科课程知识为主,融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辅的课程内容结构。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保持中医学专业知识体系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的深度和思维的宽度,促进学生跨学科掌握认知规律和思维的形成。

  3.2遵循中医教育的本质,夯实师承和经典教育

  中医思维的培养强调从中医经典理论、证候中进行分析,通过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进行推理分析,完成最后的诊断,这种培养方式能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通过基础核心概念的认知,思考如何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的中医学人才培养规律。按照这样的教育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就要科学地细化划分不同学习阶段中医学思维的水平要求,一是第2、6、8、10学期,层次递进地分解重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分类分层教学;二是要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明确不同跟师学习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技能掌握的水平要求;三是要将中医思维与跨学科知识的培养融合到各种教学过程,把培养中医思维跨学科知识认知规律变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并形成可持续的教学规范。

  3.3遵循教学规律,科学构建思维水平分级评价标准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按照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文件要求,结合新时代中医思维培养所强调的中医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双重目标,在思维水平的评价考核中,对专业知识的考核可采用记忆性知识闭卷考试和专项临床实训任务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侧重知识的应用。

  综上,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过程较长,一两门课程很难达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对中医思维能力水平的评价可以着眼于五年本科学习全过程来设置,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医思维能力专项测试,观测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以评估教学模式的运行对中医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度上,要根据课程及教学评价的定位与功能进行调整,一是要围绕中医思维知识与训练进行评价,二是加强形成性评价方式的运用,使教学评价为中医思维培养改革提供有效指导和科学合理的支撑,使培养目标、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估形成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办公厅.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EB/OL].[2020-09-23].

  [2]李凤林.新时代我国新医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2021(Z1):6-8.

  [3]梁鹤,崔姗姗,李艳坤,等.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启示[J].中医教育,2016,35(2):33-35

  李兆燕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上一篇: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医教育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新疫情下中医课程“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改革探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