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政治法律职称论文》文化环境建设与市民素质提升

文化环境建设与市民素质提升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7-01 10:13
扫码咨询

  【摘要】文化环境改善与市民素质提升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为进一步优化城市文化生态环境,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全面发展理论和人本理念为指导,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共塑“城市精神”,以提升市民素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管理;文化环境;市民素质

文化环境建设与市民素质提升

  生态环境能够影响一个物种的兴衰,而文化生态环境对市民素质的影响也具有类似的作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市民素质提升,反之恶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会阻碍、影响甚至制约市民素质提升。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上滋生的某些诚信缺失和行为失范等不良现象不断挑战公序良俗,拷问社会良知。探究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人的素质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问题。如何探寻突破口、从何做起、怎样提升人的素质,成为一个实际问题。首先,社会成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不能再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企事业单位承担管理市民、提升市民素质的重任;其次,人思想观念的革新及其素质提高往往与文化环境的熏陶有关;再次,居民日常生活区域较为固定的特点又使得通过文化环境建设推动市民素质提升成为可能。因而在当前文化兴国与文化强国大潮中,我们有必要探索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优化情系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环境以提升广大市民素质的途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一、贯彻全面发展理念,加强文化教育环境建设

  首先,为老年群体搭建知识、生活和健康教育的学习平台。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且老年人素质提升工作困难重重:一是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提升较难。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老年人的文化层次普遍偏低,难于接收新观念、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易与时代脱节。二是老年人身体素质提升难度大。“根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 ,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 76%~89%”,这些疾病不仅给家庭生活、卫生医疗部门和政府公共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三是老年人的心理素质提升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常闲赋在家,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因而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文化教育建设势在必行。针对这些问题,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主导下,可通过文化建设方式对老年人采取多种形式的支持。一是建立诸如书屋、图书馆、阅览室等设施,并订购一些老年人喜欢阅读的报刊、杂志。二是不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如举行健康知识讲座、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管理与健康咨询、指导等。三是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办老年大学,一方面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欲,充实其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帮助其了解时代变化,更新其观念与思维方式。

  其次,为青少年群体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教育环境。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市民素质以致推进社会发展,都有待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但现实是:一方面,一些青少年文化素质虽有所提升,但有知识却少能力、缺文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其更好地承担社会工作;另一方面,某些青少年有文化但少素养,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家事、国事及社会责任,缺乏社会公德,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事关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教育重视不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即忽视了社会生活教育。由于青少年课余生活主要在校外,因而针对青少年的社会生活教育,无疑将落实到文化建设中去。

  事实上,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对青少年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生活教育。其一,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成立各种青少年活动中心、阅览室、乒乓球室、绘画室等,既让青少年有开展活动的空间,可尽量避免其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同时,还可通过开展五讲四美竞赛、三好少年等各种评比活动,让青少年在相互比较中耳濡目染,逐渐认同他人良好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二,规划建设相关机构,帮助“特困”孩子——精神上缺失的孩子,如单亲、残疾或网瘾少年等。可设置诸如“青少年服务中心”“爱心义工青少年帮扶队”等组织或机构,负责沟通、监督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通过定期谈话、心理咨询等方式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疏导,增强他们生活的自信心,为其在精神生活上找到归属感奠定基础。所以,通过文化环境建设,对“特困”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帮助,既可避免孩子因各种原因厌学、弃学,也可避免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从而为创建安定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再次,为外来务工人员、无业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环境。伴随着激烈竞争与农村城镇化加速,城市无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为适应社会发展,应特别注意对之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正如邓小平指出:“调整是实现现代化必须采取的措施,培训就是这种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有鉴于此,有必要主导并组织无业人员与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不仅组织他们学习科普、法律、卫生等知识,帮助其尽快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而且需对其进行上岗、转岗等技术培训,使他们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不同分工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场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都市生活。

  二、以人为本,采取多元文化建设

  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践行:首先,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帮助市民树立服务他人的幸福观。马克思曾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幸福观:在“万恶的求金欲”驱动下,人们不惜颠覆社会道德情感、意志与规范,这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不可能收获真正的幸福。他还指出,个人要获得幸福,就要“把个人的目的变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因而在他看来,个人只有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幸福,“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为此,我们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指导文化建设。具体而言,如建立健全公共评价与奖励制度,对参与服务中心工作,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帮孤助残、科普宣传、便民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市民予以公开表彰和奖励,并确立其在管理工作中享有某些优先的权利,让市民在身体力行的公益性活动中,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幸福。

  其次,落实行为文化建设,引导市民形成向善风气。具体而言,可通过树立模范的方式来引导市民的行为文化建设,带动群众共同进步。事实上,树立道德模范,不仅是对模范本人的肯定,提供其发扬优良传统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使他人得到教育、感化。为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可在各职能部门主导下,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他们自发参与各种公民榜样的评议与推荐活动,及时把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推选出来。一方面可让群众在评优推选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营造一个学习、宣传、崇尚和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引导居民讲文明、守礼仪,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让人人争当文明使者,争当标兵,把创建文明与道德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市民素质提高与发展相互促进。

  再次,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将道德文化建设与法制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加强法制文化建设是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法制文化建设在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定心稳底”地位,在完成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法律知识是法制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公民法律素质的基础,因而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法制文化建设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努力抓好法制文化的普及提高工作,逐步增强市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让法制精神渗透到市民的骨子里,形成学法、知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促使其抛弃错误的法律意识,认同法律所蕴含的价值,并借助法制的强制力使守法变成市民的习惯,提升其法制化水平,从而为管理的科学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仅依靠法制文化建设仍有其局限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要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文化素质,不能靠一纸“人民的法令”而创造奇迹,而必须历经“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这就要大力进行道德建设,因为在他看来,“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孔子也曾指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法制文化建设等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因为法制文化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法制文化是市民素质提升的外在规范,而道德文化是市民素质提升的内在动力,两者密不可分。

  因此,为提升居民的法律素质与道德文化素质,我们有必要加强法制文化与道德文化管理工作。首先,建立相应的法律、规章或制度,以形成他律。例如,在政府主导下,配合相关机构,坚决打击辖区内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并确立精神文明监管评价制度,对不道德者予以批评教育,甚至给予曝光、处罚,匡邪扶正、惩恶扬善。其次,从道德知识宣传教育与规范道德行为等多方面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正如苏格拉底所指出,“知识即道德”,因而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其前提是人们懂得道德知识。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道德文化建设:一是大力宣传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基本常识和行为规范;二是将这些规范纳入日常道德考核评比,并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居民在了解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生活中加以比照,自觉纠正不良行为和习惯,做到自鉴、自省、自警、自励,从而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文化环境的优化促市民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其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而且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我们有必要从群众史观、全面发展理论和人本理念出发来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晋·傅玄 . 太子少傅箴 .

  [2] 荀子·劝学 .

  [3] 墨子·所染 .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李斯(1977-),女,汉族,湖南汨罗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生,中南大学在读博士,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任向阳(1973-),男,汉族,湖南汨罗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文化环境建设与市民素质提升》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是契约化管理的精神引领
下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机制探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