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研究

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4-20 10:11
扫码咨询

  摘要本世纪初,我国政治系统为疏导“低重心”的农村教育格局,以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人口锐减等社会背景下输出了“撤点并校”策略。对此,以“撤点并校”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途径,采用田野调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可知:

  山区农村小学受城乡二元教育政策效益及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两大外部因素和教师分配机制不健全、学校刚性管理匮乏及地方课程“不地方”三大内部因素的影响,撤点并校后其教育资源配置校际差异明显、财力和物力投入“量少效低”、师资配置“量高质低”等困境突出,结果导致山区农村:高信度的家校关系受损、小学校师矛盾频发、贫困小学生上学负担陡增、社会文化网络被严重撕裂,并进一步固化了当地社会的分层。对此,以“公平优先、关注效率”为本,基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原理,从政策效益、师资分配机制、学校内部管理、课程建设及教育精准扶贫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保障社会公正。

  关键词:山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教育均衡;社会公正

  更新了一篇教育的论文,如职业教育研究评职称认可吗,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遵循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来配置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平等配置受教育权和教育机会是教育资源配置平等原则的两个方面,关注的是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公平;有差异的配置教育资源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是为了保护社会弱势群体(阶层)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给予适当的补偿①。要实现教育公平,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是关键,即需首先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和教育机会。

  (二)研究背景2011年底,随着我国西部42个边远贫困县“两基”目标的完成,“两基”目标在我国全面实现,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②。至此,我国每一个学龄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其教育机会的配置在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下失衡问题严重。尤其是本世纪初,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农村学龄人口锐减等社会背景下,我国出台了撤点并校政策来梳理“低重心”的农村教育格局、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巩固已取得的“两基”成绩、促进教育均衡、保障社会公正。但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地方政府“理性经济人”思维的影响,常常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急功冒进,忽视了就近入学原则和政策的人本价值,并由此引发了很多新的社会不公问题,这种现象在山区农村尤为突出③。山区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均衡性。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战略目标相去甚远,并违背了罗尔斯正义原则中的弱势补偿原则,严重阻碍了社会公正。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公平优先,关注效率”原则指引下,基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田野调查等方法来探索破解撤点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的策略。通过打造该“阿基米德支点”,“撬起”山区农村小学教育,促进教育均衡,保障社会公正。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在遵循“公平优先,关注效率”这一根本原则下,结合管理学及经济学原理来构建恰当的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在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等方法探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困境,然后通过系统系统分析来探索其根源所在,并就此提出适合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确保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在既有教育资源受限条件下仍能“有效”进行,以提高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实效性,提升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均衡,维护社会公正。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教育产权理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是其理论基础。教育产权理论主要关注的是:谁来配置教育资源、应以怎样的方式来配置教育资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关注的焦点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①。山区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学界对其资源配置的主体及方式已达成共识,即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主体为政府、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或行政手段为基础的计划配置方式。而在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受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特征及教育投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公平成了各方关注的热点,却忽视了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②于此,本研究在遵循“公平优先,关注效率”的原则下,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来思考如何促进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促进教育均衡、保障社会公正。这将丰富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视角,同时为社会弱势学龄儿童争取公平的教育机会提供理论支持。2、现实价值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始终强调农村社会的稳定关乎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要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是根本。“而发展农村教育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③。农村小学教育既是农村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农村教育的核心。农村小学教育公平、高效的发展,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村学龄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存中具备实现个人横向和纵向流动的能力。如此,“三农”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农村社会的稳定才能长久持续下去。而农村小学教育公平、高效的发展,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先决条件。对此,通过对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进行研究,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这对促进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过程公平、推动教育均衡、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现实价值。

  第二章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

  罗尔斯第二个正义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强调的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①。山区农村小学生作为“最少受惠者”,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若能为这些“最少受惠者”提供“补偿的利益”,将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均衡、实现社会公正。然通过前文可知,学界全面、系统地对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相关学者在对涉及到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情况进行探讨时所关注的大都是资源配置总量的问题,而对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则关注较少。对此,本部分将在“公平优先,关注效率”的原则指导下对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进行探究。

  第三章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引发的社会问题

  撤点并校被叫停至今已4年有余。期间我国政治系统输出了一系列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来促进教育均衡。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但研究发现,受相关因素掣肘,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依旧突出,由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下将着重对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

  结语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山区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不管是从量的角度,还是从质的角度来看,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都较为突出。这既与教育公平相悖,同时也背离了社会正义。要解决山区农村小学教育配置问题,要在关注资源投入的同时,也应关注资源的“消化与吸收”,如此才能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于此,本文以社会公正为本,基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原理,以田野调查法为主,“低重心”地对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作了探究。然由于学术积淀的不足,未能作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的观点及策略可能仍需修正,但愿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社会各界对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关注,进而推动教育均衡和保障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8-179.

  [2]米而顿.弗里德曼(高榕,范恒山译).弗里德曼文粹[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128.126.140.

  [3]王善迈.经济变革与教育发展—教育资源配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

  (二)学位论文

  [1]王晓晨.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李玲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及财政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赵智兴


《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研究》
上一篇: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有效渗透及问题研究
下一篇:木科小学教言专业教青卖戏课程役置研完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