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高校师范生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究

高校师范生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6-26 10:41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潮流,教师教育一直在不断改革,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师范生培养方案。师范生毕业设计环节是各高校也是师范生的一大重要任务,必须要被重视。本研究在对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产生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师范生四年的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师范生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环节、设计形式和监控体系,使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充足、经验丰富、选择多样、态度认真,全校协作共同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师范生毕业设计;“阶梯式”训练;“多模式”选择;“多层次”监控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师范生迈向社会大门的一项必修实践课程。通过毕业设计的创作与完成,可以对师范生四年的学习,及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检验,助力未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近年来社会就业以及考研深造,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学生能力不够、指导教师精力有限、过程监控不到位[1]等等原因,导致师范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毕业设计的形式单一、内容匮乏、过于依赖指导老师、抄袭严重等,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基于此,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将师范生为顺利毕业所做的各种准备,如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学技能训练、论文写作等纳入到毕业设计中去,满足对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提高师范生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师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师范生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究

  一、优化设计环节,采取“阶梯式”训练

  以往的毕业设计往往集中在学生的第四学年进行,在此之前很少开设针对毕业设计方面的课程,但是由于此时很多的师范生要面临着就业、考研等问题,相关能力以及实践时间的难以保障,造成了设计环节存在很多问题。这种集中训练的方式与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现的“阶梯式”发展理论(无论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还是人类认识随着时间移动,都具有从一个台阶向更高台阶发展的属性)相违背。基于此,笔者着重优化毕业设计环节,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分解到大学四年的全学程中,灵活采用“阶梯式”的训练形式(如表1),分散指导教师以及毕业生在毕业前的压力,使学生在每一学年阶段都能得到锻炼。这样分散地指导训练形式,不仅符合客观规律,而且为学生最终可以独立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提供了相关哲学依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掌握毕业设计的精髓。

  二、优化设计形式、提供“多模式”选择

  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多元化的,这就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是多层次的,检验人才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我国学位条例也表明,高校本科生“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只要可以证明学生确实已经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初步具备科研能力,便能为其授予学士学位[5]。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家通常都是从微观的角度,认为毕业设计等同于毕业论文,就是学生毕业前为了取得学位独立完成的一篇学术性论文。这样的固定思维,导致毕业设计形式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更别说展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笔者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形式上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便学生能够选择一种最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来完成这项工作。具体可分为:论文模式、作品模式、报告模式等。

  三、优化监控体系,实行“多层次”监控

  毕业设计在整个实施环节时间久、要求多,并且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环节,涉及学生、教师、专家、管理部门等。基于上述分析,要对毕业设计的环节和形式有所创新,就必然要创新毕业设计的监控体系,最大限度保证不会因为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造成人才质量的下降。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高校要形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全过程”的理念,充分借助网络优势,积极探索、优化监控体系,实施“源头提前预防、过程实施监控、答辩严格控制、质量实时调控”的“多层次”信息监控方案[7](如表2)。该监控方案充分借助WEB技术,采用B/S网络架构,利用移动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在毕业设计的查重工作、过程监督、后台数据库等方面,让使用者依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使用功能,为全员提供更多自主权。

  1.源头预防,前期控制

  我国有民谚曰“源头不清下流浊”,由此可看出“抓源头”地位之重要。在毕业设计环节,高校要始终秉持“提前预防”的原则,将不良情况于摇篮之中扼杀。首先,各高校要制定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相关文件和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主旨的统一标准。有了文件、标准的约束,各院系管理部门、指导教师、学生便可据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证。各高校可以在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再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编写规定》《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等,从毕业设计的组织领导、教师指导、题目选择、答辩与审阅、工作程序等方面以学生努力后可达到的程度为原则,对毕业设计环节形成全方位管理,落实审批和责任制度,努力提高这一环节的效率。其次,仅靠学生的个人力量很难完成优秀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便成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加强对校级院级管理部门、各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业务,提高教师自身能力与素质,也可以采用多种途径鼓励专家、教授为学生答疑解难,对学生的答辩情况予以恰当评价,助其认真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多样的毕业设计形式必须要依靠完备的硬件设施,高校要做好硬件措施的配备工作,改善教学条件,为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提供后方保障。例如,文科师范生的学校调研任务、理工科师范生的实验条件、艺术师范生的考察和设计,要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必须要在开始之前学校能够将经费、实践基地、实验室、展厅等有关资源配备齐全,这样方能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过程监管,强化职责

  “过程监管”顾名思义,就是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监控管理,这一环节主要有两项任务,首先,严格把关学生的选题工作。选题是毕业设计开始的首要任务,也是重要工作,新颖的题目会直接给专家读者良好的印象,这在成绩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学生在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建议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有价值、有难度、有新意的题目;也可直接找自己的指导老师共同商讨确定;还可依据各专业部门下发的选题目录选题。在确定好题目后,报院系审批,对于不合格的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或换题。选题结束后,各院系开始开题报告的工作,学生将选题做出进一步阐述,加深理解,确保毕业设计能够有个良好的开端。其次,校级和院系指导教师、专家两方人员要开展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督查工作,全程进行监控。第一,学生依据自己的选题做好调研、资料搜集、开题报告、设计撰写等任务,及时找老师沟通并汇报,教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格要求。第二,学校和院系有关负责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随机抽查,并记录留下毕业学生有关实践资料,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第三,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开展有关演讲、讲座,并对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讲评,解决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普遍存在的问题。第四,在毕业设计完成以后,学校可以建立院系审查小组对全部毕业设计进行检查,并能够给出客观评价,对出现的有关问题落实到责任人,并对其适当处罚,坚决抵制形式主义。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到完成,全体师生、专家教授共同参与,在每一节点上都严格监控,让学生从心底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成果质量。

  3.答辩考核,严格把关

  通过毕业答辩,学生向考官证明自己毕业设计中的观点正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成果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重视每一项环节。在答辩前,各院系要组织学生自行对毕业设计进行查重,也可以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毕业设计进入专家盲审环节,对审阅结果采取直接参加答辩、适当修改后参加答辩、较大或重大修改后方能答辩、修改合格后于下半年答辩的四种处理方式。并且关于答辩程序,以及答辩纪律、评审委员等方面各院系要做出统一规定,学生也要先提交全部有关毕业设计的材料,然后各院系对学生材料进行审查并统计符合具备答辩要求的学生,“对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应有质量标准的毕业设计,在公开答辩之前对其做出推迟答辩的处理意见”[8]。对于学生提交的材料,采取指导教师与学院双重把关的方式,只有两方都审核通过,指导教师才能将参与答辩学生的毕业设计交到答辩小组,有效避免学生为了降低复制率,将毕业设计文字内容改得面目全非。另外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有关答辩程序、要点等的指导,让其写出答辩提纲。答辩过程中由专人做好详细笔录,以供查阅。学生答辩过程中,校级督导组的专家学者也可随时莅临各院系,随机抽查各组答辩情况。在答辩结束以后,答辩小组的各位老师依据实际答辩情况,参照相关评分标准,再综合考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运用专业知识的情况、设计内容的创新性、思想性等各方面,严格把关,做出成绩评定并写出评语,若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学生必须要经过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以后申请重新答辩。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应以40%的内容考核和60%的答辩评定相结合的形式,确保学生成绩的真实反映。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7,4(28):91~93.

  [2]王文虎,韩冰.多元化长周期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83~84.

  [3]薛颖.本科师范生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效果研究———以A师范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耿红卫,刘鑫鑫


《高校师范生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究》
上一篇:中文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学科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探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