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伊斯兰教“泰格瓦”的内涵探析 ——兼论伊斯兰教“敬畏之心”与儒家“四心说”的相通性

伊斯兰教“泰格瓦”的内涵探析 ——兼论伊斯兰教“敬畏之心”与儒家“四心说”的相通性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7-03 10:06
扫码咨询

  “泰格瓦”(التقوى(一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151次,如果加上同一词根的其他变位(包括名词、动词)语词,它在《古兰经》中出现达 251次之多。这说明“泰格瓦”对穆斯林的信仰与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泰格瓦”,意为“敬畏”,代表了信仰者基本属性﹐体现了认主独一的全部理念和真实感情。他的一切行为都以真主的教诲为准则,任何一点偏差都会使他感到羞愧和不安。先知穆圣曾告诫信士们:“你们要敬畏真主,听从真主的教诲,服从真主的禁令。”不论是《古兰经》还是圣训,都要求穆斯林坚守敬畏之心,以“敬畏” 为盾牌,免于真主的恼怒。有了敬畏之心,穆斯林才会竭尽全力顺从真主的禁令。

伊斯兰教“泰格瓦”的内涵探析 ——兼论伊斯兰教“敬畏之心”与儒家“四心说”的相通性

  “敬畏者”,即信仰真主、害怕真主、依据真主的命令行事、全力避免真主恼怒的人们。《古兰经》第二章开始就阐明“泰格瓦”的实际涵义﹕“这部经﹐其中毫无可疑﹐是敬畏者的向导。”(2﹕2) 敬畏者的标志有“他们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分舍我所给予他们的。他们确信降示你的经典和在你以前降示的经典,并且笃信后世。这等人,是遵守他们的主的正道的;这等人,确是成功的。”(2:3-5)。所谓“敬畏者” 不仅热衷于礼拜、斋戒、施舍,同时应该拥有崇高的美德,拥有宽恕之心、正义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敬畏之心、是非之心,还应积极参与到社会所有善行中,所有这些都是敬畏者的标志,而敬畏者注定是后世里的成功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儒家,有“四心”之说。人性本善论是孟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依据这一观点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学的“四心说”。作为中国穆斯林,认识和了解儒家“四心说”与伊斯兰教的“泰格瓦”内涵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人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种本能是禽兽所不具备的,如果没有这四种源自本能的心性就没人性,就不是人。所以孟子写文章强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举例引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譬如有一个才会走路、还不懂事的小孩就要掉到井里,谁见了都会产生悲悯伤痛的心情,都会自然地去救他。这并不是想巴结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博得邻里朋友的称赞,也不是害怕落个见死不救的恶名。这完全出于本能的不忍之心,也就是本能的恻隐之心。有学生问孟子如果没有恻隐之心,成天仇恨人,一点怜悯之心也没有,那算是什么呢?孟子说这很简单,穿着人的衣服,戴着人的帽子,但是没有人性。

  伊斯兰教的“泰格瓦”要求人有仁爱之心﹐内心充满对人和社会的怜悯、同情、恻隐、羞愧和责任感﹐使人性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古兰经》云﹕“只因为从真主发出的慈恩﹐你温和地对待他们。”(3﹕159) “你们应当行善﹐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2﹕195) 。伊斯兰教是讲“仁慈” 的宗教,《古兰经》每章都是以“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开始的。《古兰经》云:“我派遣你,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21:107)“……他是一个信道而且行善,并以坚忍相勉,以慈悯相助者。这等人是幸福的。”(90:17—18)“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使,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确是忠贞的;这等人,确是敬畏的。”(2:177)

  据阿卜杜拉·本·阿慕尔·本·阿斯传述,穆圣说:“怜悯人者才能得到主的怜悯,你们怜悯大地上的人,真主就会怜悯你们。”(艾卜· 达伍德圣训、提尔密济圣训)。

  二、羞恶之心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曾就羞耻之心为他的学生讲过一个故事。故事称,官府抓了个小偷当众审问,让小偷层层脱衣服,脱到内衣他就不脱了,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王阳明讲这就是羞耻之心。

  根据伊斯兰教“泰格瓦”的含义,认为敬畏之心就好像穆斯林的衣服,能保护信士免于真主的刑罚,从而要求穆斯林都应具有敬畏之心。正如《古兰经》所言:“阿丹的子孙啊!我确已为你们而创造遮盖阴部的衣服和修饰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为优美。这是属于真主的迹象,以便他们觉悟。”(7:26)据伊本·阿巴斯传述,穆圣说:“每个宗教都有美德,伊斯兰教的美德则是知耻。”(伊本·马哲圣训)哈里发欧麦尔曾有比喻说,“泰格瓦”就像一个身穿昂贵衣服的人走在一条周围都是荆棘或有刺植物的狭窄小道上。他小心翼翼地迈步,四处张望,随时都在拢着他的衣角,生怕划破他贵重的美服。这个比喻中的美服代表人的品格和道德,而路边的荆棘代表个人欲望的精神侵害。

  三、恭敬之心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人持礼、有孝心、重德行。在为人处世当中,对他人存恭敬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点滴的小节均不失礼,就能给人以如沐春风的享受。恭敬之心带来的彬彬之礼,帮助人们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伊斯兰教的“泰格瓦”不仅是信仰或认识,而且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以随时避免两种恶行,即:真主不喜悦的言行和害人害己的举动。哈里发欧麦尔曾在演讲中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他说,市场上有一个卖牛奶的妇女,她的生意很好,供不应求。为了多赚钱,她暗中在牛奶中加了水。她的小女儿对她说,这个行为不好,是欺骗。该妇女却说,没有关系,反正哈里发看不到,不会受到惩罚。女儿说,哈里发也许看不到,但真主会看到。 由此可见,由恭敬而敬畏,是医治胆大妄为的“良药”,可以帮助人们自我约束和自我警戒。敬畏不是惊恐,也不是畏惧,它让人们懂得利害、懂得自律,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人们学会认真、踏实做人做事。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

  四、是非之心

  所谓“是非之心”,就是人要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孟子认为,人都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辨是非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能。在孟子眼里,遵礼、行仁、持大义就是“是”,违礼、悖仁、损大义就是“非”。当今社会,为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是“非”;把个人利益和情绪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宁愿把集体的事弄砸了也得依从个人利益和情绪,是“非”;不孝顺父母也是“非”;当官的不爱民保民养民更是“非”。不辨是非,颠倒是非,就会为非作歹。

  上述“四心”与伊斯兰教的“敬畏之心”在内涵上具有相通性。“泰格瓦”——敬畏之心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必要条件,有了敬畏之心,人们才能带着理性去生活,才会遵循一切的道德准则。从信仰的角度而言,“泰格瓦”是一枚盾牌,它保护穆斯林远离伊斯兰信仰所禁止的一切事物。

  首先,具有敬畏之心是信仰的内在要求。穆圣在教诲弟子们时说,敬畏真主的收获之一是能从敬畏中回味和品尝到真主恩赐的甜蜜,这种信士心灵深处的体悟强化了对真主的敬畏和崇拜。“泰格瓦”要求信士保持忧患意识,日省己身,侍奉真主、服务社会唯恐有所闪失。《古兰经》说﹕“真主的确喜爱悔罪的人,的确喜爱洁净的人。”(2﹕222) 经常思过而随时悔改的人,精神和灵魂才能保持洁净。

  其次,敬畏之心是一种精神状态,表现在行动中,则是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将敬畏真主之情传导到社会行为之中。有了敬畏心,才能有好的态度。心存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更有意义地活着的一种明智选择,是受人尊敬和实现更高成就的基石。敬畏万物,才能与万物和谐共处。

  第三,敬畏之心就是要求信士排除私心杂念,清除自私自利之心,秉持公道和正义。《古兰经》云﹕“真主确是喜爱公道者的。”(5﹕42) 当今的世界,人类物质富足,但精神贫困,缺少了真正的敬畏之心。精神是人类的特质,精神必须由正道信仰来滋养,形成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健康的生命取向和生活方式。

  第四,具有敬畏之心要求信士敬畏法度。胸中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事有标准,面对金钱、权力等各种诱惑,就会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不动心、不伸手,始终保持平静心态。对越轨之事,不敢想、不敢为。

  总之,敬畏是信士必须具备的优秀品德。作为公民,也应该有这种敬畏意识。敬畏工作,才能珍惜工作;敬畏法律,才能遵守法律,在法律的保护下幸福生活;敬畏社会,才能团结和谐,共同进步;敬畏舆论,才能树立正确的个人形象,鞭策自我进步;敬畏婚姻,才能懂得珍惜和拥有幸福;敬畏父母,才能尽孝;敬畏诺言,才能守信。推荐阅读: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伊斯兰教“泰格瓦”的内涵探析 ——兼论伊斯兰教“敬畏之心”与儒家“四心说”的相通性》
上一篇:浅析黑龙江省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下一篇:五四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开启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