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在线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性研究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性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9-16 10:32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就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的兴起,线上教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载体、新契机。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环境的有效性、课程结构的有效性、师资力量的有效性3个方面,提出在线教育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性策略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新时代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创新人才;在线教育;有效性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推进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需求的融合逐渐走向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这推动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创造新的教学突破口。在线教育作为推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载体,日渐成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研究方向,促使原有的教育形态、组织形态、行业生态发生新一轮的变革和转型。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新时代下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转变〔1〕。同日颁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创新,因而这两份文件均从层面上对在线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性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1相关概念

  1.1.1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是指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远程提供教学的基础平台,自2010年开始我国在线教育逐步进入在线化阶段,它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渠道和知识资源的传播方式。而今在线教育对教育领域的划分更加精准细化,不仅对教学模式的发展具有创造性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也是新的变革。

  1.2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是源自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界一种代表性的教学理念,指的是在满足社会与个体两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取得教学效果和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的教育思想。有效教学中的“有效”,着眼于教师在合理定位教育目标下进行一定时期内的教学,从而为学生主体所能拓展的自我发展空间。而“教学”则在于教师主体能够针对学生所提供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即有效教学理论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出发点,最终预期目标的落脚点是学生主体,包括其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这与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向是极为契合的。

  2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人才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已初具较为完整的教学规模、教育体系,但对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具体培养路径仍未有完全准确地把握,在课程设置上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自主性的调动收效甚微,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性和创新特质,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创新人才培养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2.1教育理念定位缺乏准确性-创新观念弱化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各高校虽已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缺乏对创新的本质、理念的正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是多方面的,应是立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思维转变”的“三维思想架构”的融合,而在实际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却出现了理念的模糊化,这导致教育目标的偏差。在教师层面上,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创新性环境的限制,在教学上仍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且当前高校专职创新课程的教师较为缺乏,由于其自身较少参与创新研究的限制,多数教师较为擅长丰富学生单学科知识,但是缺乏对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引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交互逻辑思维的开发〔5〕。在学生层面上,学生同时也更多选择被动接受,甚至认为创新实践与自己关联性不大,因而重视度不高,自身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性活动当中。加之目前高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多是从自身出发,结合当地院校开展相关创新活动探索,在过程中缺乏成熟的系统性的理念指导,多数未对其深入开展,随意性较强、规范性欠缺,此种没有精准理念定位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很难推动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

  2.2课程设置缺乏学科交叉性-忽视创新本质

  高校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课程规划通常是在原有的通识类课程基础上增加创新类课程,延续高校原有的学科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中过于强调单一专业学习的深研,忽略当前跨学科学习的广度。因而整体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以及课堂外的延伸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上,没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创新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相关性,无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创新思考和研究。同时,跨学科类选修课程类目也相对有限,尤其是关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涉及创新战略管理的课程、规划类课程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单一学科模式的培养下,思维形成不可逾越的桎梏,当前对创新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在全球信息化变革下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对教育效果的实现造成一定的现实制约。

  3在线教育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性的意义

  3.1内涵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并促使依托技术发展的线上教学纷纷兴起的今天,教育教学早已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随着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与不断发展,如何使创新人才培养更加有效意义重大。在线教育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指依靠在线平台下,以有效教学理念切入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探索两者的契合点,从而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线上教育教学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其有效性包含四方面的含义:

  3.1.1教学环境及其有效性

  创新人才培养的在线教育环境指的是师生所处的外在网络环境,包括课堂的规模大小、课堂心理氛围建设、课程平台搭建、网络设备及教材资料等。而教学环境有效性的实现通常需要以在线课堂氛围“常态化”为前提,更依托于在线平台的支持以及教学空间的精准化设计。因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情境、环境的创设具有重要作用,其能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师生的互动对创新思维起到的调动作用。

  3.1.2教学设计环节及其有效性

  课堂效果有效性的取得,本质上是从教师出发,教师首先从自身教学角色出发、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这就强调课堂教学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合作。在线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当前MOOC翻转课堂“课前先学+课中答疑+课后作业”的培养模式上,课前教师上传优质的创新课程资源使得学生“先学”;课中主要是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法;课后则是进行线上模拟实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教学最后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能力提升程度进行评估,至此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协调配合来保障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实现。

  3.1.3师资特征及其有效性

  在线教学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作用意义重大,教师在课堂角色定位、教学理念方面均已发生转变,尤其是在当前翻转课堂的小班规模在线答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包括关于前端创新知识的教授、热点问题的普及、教师具备的创新理念均会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自身的特点、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与学生互动的技巧也会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产生影响。

  3.1.4教学评价及其有效性

  在线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线上评价由于其开放平台的支持和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实性和信誉度。而对线上创新人才教学的评价与测度也更应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提升、思维扩展、整体创新素养的变化,因而针对学生的创新体验和创新学习效果要着力于优化线上反馈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全面提升在线评价的有效性。

  3.2意义

  在线教育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导向,是将创新人才培养在新载体下如何有效融合取得发展的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架构研究、重大意义及作用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与线下课堂教育及实践平台搭建相适配的线上教育有效性研究相对较少,现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线上教育教学体系、模拟实践平台。因而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多方面的发展契机。创新人才的培养,无论从其培养模式或体制机制上,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来提供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对于信息时代建设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在线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性策略关于在线教学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策略,以有效教学的内涵作为出发点,针对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教学环境的有效性、课程结构的有效性、师资力量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出发,着力构建相对完整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为新时代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4.1教育环境的有效性策略-构建在线模拟创新实践平台

  如何利用网络新载体营造创新的线上平台环境,来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并使其具有有效性是必要的。首先高校当前应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线上创新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在线模拟创新平台建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线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从而能够与线下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园区等有效衔接。通过网络技术模拟创新训练和运作环境,教师主体在此过程中进行模拟活动运行的有效把控,精准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定位。模拟创新平台针对的应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包括线上创新理论、创新训练、创新测试、创新测评与发展潜能等,其中平台的创新训练是重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线上实训、学生与电脑AI之间博弈等活动的开展,课后教师进行线上评述,以产生即时性、交互性的教学共振,从而形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平台模式。同时也要构建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测共享平台和有效评价体系,通过全方位配套的综合测评结果来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互评价,这种多元主体的在线教学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创新意识的提升,此外还可以建立线上助教团队来进行监督和第三方评价,以此通过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数据分析来检验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效果,形成高校线上持续性、开放性、常态化的创新人才成效的发展平台。

  4.2课程结构的有效性策略-完善在线教育创新课程体系、理念定位

  在线教学课程的优化结构可以给予学生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权,从而弥补课堂教学学生面临的选课自主性较小的缺陷。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学科间的壁垒,而在线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有效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从而完善跨学科和学科融合的在线课程结构,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科目。线上通过引进丰富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来选择选修课,从而能够在多途径上有效培养学生学科交叉的思考方式和开创性意识〔7〕。跨学科的创新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跨学科基础必修课、跨学科专业选修课、跨学科综合类课程等,跨学科的建设主要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使学生在相交叉、相渗透的学科思想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判断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批判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5在线教育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5.1当前在线教育背景下教师群体面临的主要障

  碍是信息技术培训和能力的不足而同时,缺乏技术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也是在线教学环境中的额外挑战。对教师的有限计算机培训和缺乏解决技术问题的信息技术支持给创新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这就造成了当前“教师不懂技术,懂技术却不懂教育”的在线教育“教学-技术”脱节现象,这对于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创新课程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

  5.2当前在线教学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

  在线教学如何与高校的监督管理制度、高校自身的特质及现有教学力量有机结合是当前的一大挑战。高校在多数课程上开发优质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这对线下课堂教学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冲击,因而在线教学方式与线下课堂如何有效衔接、提高教育教学的适应性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3关于在线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性标准的质量评估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其评估对象、评估形式、评估指标、评估侧重均与传统教学质量评估有着较大不同,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多与线下教学工作衔接性较强,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发布具有权威性的教学质量报告,以展示高校人才培养的多维度评估结果。而在线教学质量的评估与量化是依靠互联网来进行数据的统计与测算,缺乏相对有效的监督。而且就当前各高校发布的在线教学质量报告来说,发布数量有限且形式各异、内容指标均不完善,因而在线教学评价体系的机制构建与完善是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0-03-25〕.

  〔2〕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EB/OL〕.(2019-02-23)〔2020-03-21〕.

  〔3〕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08(01).

  〔4〕赵峰,徐晓雯,孙震.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2):70-73.

  赵峰1,孙聪1,吴迪2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性研究》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助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下一篇:移动学习下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