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随新叶起新知”———林乐昌著《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评析
哲理剖析的精准客观,当以文献整理的详实考究为必要条件。林乐昌教授所著《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 ( 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以下简称《探研》) ,正是兼具此两者之长的新成果。在《探研》一书中,作者将哲学批判思维与古代材料的搜整排比交互应用,让学者见证唯有在踏实费功的文献整理基础上,哲学诠释才不会陷入纯出胸臆的虚妄泥沼。《探研》共分两编: 上编“张载理学探索”,下编“张载文献研究”。上编,从张载学术历程开始,然后衡断张载哲学宇宙论,直至论析“关学” 概念的结构特征,共计 11 章; 下编,由通行本《正蒙》校勘辨误开始,最后论及中国哲学史个案的实地调查研究,共计 6 章。纵览全书,我认为林乐昌教授此书主要包含四项学术贡献。
一、探索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
过往研究者着眼于张载“太虚即气”命题时,多将 “太虚”与“气”混为一谈,遂将张载理学定性为气本论或唯物论。持论相反的研究者虽然不认同以唯物论诠释张载理学,但却往往忽略张载气化论能够说明自然世界丰富的结构性。林乐昌教授通过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厘清张载以天论为本旨的形上思想,并解说宇宙构造和生成的气化宇宙论模型。他以《正蒙·太和篇》之“由太虚,有天之名; 由气化,有道之名;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为“四句纲领”,并据此指出,张载虽借道家太虚概念提升儒家之天的超越性,但其焦点当落在“天”而非“太虚”; 其“气”,只是为了说明“道”或“性”才被提出的辅助性概念,而并非基本概念。如此,方能显发张载由人道肯认天道之超越性,以及由天道所保障之世间价值的遍常性。作者的这一观点,为研究张载宇宙论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框架。依此判析,以气本论定性张载哲学不仅容易忽略虚与气乃是异质关系,更弱化了张载天人之学的指标性意义。
二、阐明张载性论的理论贡献和成性论的道德实践意义
依据张载所著《经学理窟·义理》之“自立说以明性”,林乐昌教授指出,过往研究多忽略张载在性论上的自立新说,并指出张载性论思考脉络的三项新意: 第一,针对佛、老单纯以虚言性,以及“陋儒”( 张载引荀子语) 单纯以气言性的两偏之失,张载整合虚与气亦即本体界与现实界,提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还认为,人性既包括先天的“天地之性”,也包括“形而后”才有的 “气质之性”。这些,是张载性论的立论基点。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张载主张,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并非平列的,而是有本有末的,认为“性之本原,莫非至善”。他还将性命之源推本至天,使万物之性具有超越且真实的基础。第三,张载以天人、体用为经纬,建立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性论规模,使孔孟仅论及人伦的人性观,推拓至“性者万物之一源”之泛存有论的格局。
在《探研》一书中,林乐昌教授不仅辨析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本末关系,更据此指出在处理人性善恶与价值冲突时,张载如何通过成性论,建构出学者进德为善的实践之道。“成性”理论,是由张载明确提出并加以发挥的重要观念。林乐昌教授把张载成性论归结为有关人性成长的动态道德实践论和境界论。张载成性论着眼的是,人性成长实践的持续过程。在张载看来,此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学者阶段、大人阶段和圣人阶段。成性的阶段不同,工夫主体的称谓不同,工夫形态以及成性的目标也不同。总之,张载分散于其各种著作中的性论与成性论言说,通过林乐昌教授的梳理勾画,条理分明地加以重塑,使张载性与天道相贯通的哲学体系清晰地呈现于学者面前。
三、推拓张载礼学的研究论域
张载以礼学享誉于当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礼学体系。但学术界对其礼学体系,一直缺乏完整的研究成果。而林乐昌教授的《探研》第七章《张载礼学论纲》,则有替此专题研究定向之功。他从礼之多重根源和体系定位、礼学结构功能、“以礼为教”的教学主题这三个方面,对张载礼学及其思想作了一个纲要式的论析。首先,作者认为,礼具有三重根源: 一是根源于天( 太虚) ,二是根源于理,三是根源于心或情。其中,认为天( 太虚) 是礼之终极根源。还认为,将“礼”与“理”同一化,是张载礼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其意义在于礼可使理之制度性和操作性具体落实在社会生活中。虽然“礼” 及“理”在张载哲学思想中相当重要,但张载毕竟未将它们直接纳入自己哲学体系“天”“道”“性”“心”这四个基本范畴的构架之中。作 者 提 出,张 载 之“礼”及 “理”是隐含于其四个基本范畴系统之中的; “理”与 “道”二者在张载哲学体系中处于平列或同位的关系。其次,作者基于张载礼学内容的广泛性,以三个层面解析张载礼学的结构功能论。这三个层面,由学者依礼以修身为始,经化民成俗的社会教化,达至嘉善天下的治国之功能。依次由“成德实践之礼”、“社会教化之礼”,以及“养民治国之礼”,层层推拓礼学在家国天下中的应用范域。这就为理学式的“内圣外王”格局,奠立了雏型。其三,作者主张,“以礼为教”是张载教学实践和教育哲学的共同主题。张载作为教育家深感“教人至难”,其一生于如何达致“善教”之境多所用心,在施教过程中总结出系统的教育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对于现代教育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注重文献校勘辑佚与实地调查功夫
林乐昌教授不仅能精准地勾勒出张载哲学体系的立体图像,更有一项哲学系学者罕有能及的优势,即文献研究功力。《探研》第十二章《通行本〈正蒙〉校勘辨误》,是作者对张载晚年代表作《正蒙》进行校理所取得的成果。《张载集》是学术界第一个张载著作集的整理本,1978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林乐昌教授指出: “据不完全统计,通行本《正蒙》文字讹误近 70 处,这相对于《正蒙》十七篇五百一十三章而言,大概不算是小 数字。”对于通行本《正蒙》的讹误类型和致误原因,林乐昌教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其选择版本有局限,即囿限于清代版本,而未能据宋、明古本进行对校,结果导致文字讹误频频出现; 二是其校勘方法有偏差,即偏好于依他书校改本书。他还从通行本《正蒙》的近 70 例误校中选取 13 例进行重新校勘,辨析异文,澄清是非。经此次辨误工作,将为张载理学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正蒙》新校本。关于张载著作的辑佚,该书作者从浩瀚书海中抽丝剥茧,辑出《孟子说》一书。这不仅有助于厘清张载如何承继孟子思想,而且还能够使研究者从动态过程中见出张载哲学前后不同时期的的演变轨迹。长期以来,张载理学研究多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对于与研究有关的张载家藏文献则重视不够。《探研》第十六章《〈张载族谱〉和明、清、民国官府公文述略》,及第十七章《中国哲学史个案研究的实地调查尝试》,则分别考察了张载家藏文献,并结合传世文献作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一工作,将张载文献研究从埋首纸本的范围,推拓至实地调查的领域。
张载《芭蕉》诗云: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如果说林乐昌教授重视张载理学新文献好比是 “新叶”的话,那么作者对张载理学思想的诠释就好比是“新知”。《探研》全书以扎实的文献整理为基础,故对张载哲学研究中的难解议题,能够脱旧说之笼范,筹新局之开展。由于《探研》全书立论皆能一一贴合张载著作文本,更使读者顺着作者抽丝剥茧式的厘析,激发反思,助推追问。这是该书另一层级的开新。
然而学术研究本来就是不断推进的历程,因而也有必要指出《探研》一书的未尽之义。首先,《宋史》张载本传称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但《探研》在上编“张载理学探索”的 11 章中,却未能以专章探讨张载易学。这对于张载理学体系的重构,是一个缺憾。其次,该书第二至第四章依序从张载的宇宙论哲学、性论和人性论,探讨至张载之成性论和工夫论。至此似仅差一步,即可敞开张载道德哲学的论域,进而统合张载用以衡断世事的道德原则,并辨析他如何在存有之必然与道德之应然之间保留人的自由意志。但《探研》一书于此却尚无专论。该书日后若有机会增订,希望作者能够于这两方面进言一二。这样,对张载理学格局之确立,必将更为完整。相关论文推荐:人文传统在哲学上因素分析
《“旋随新叶起新知”———林乐昌著《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评析》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