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摘要: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于2015年8月在英国BBC2台首播,并通过网络在中国进行传播。纪录片播出后立刻受到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几乎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那么该片到底建构了怎么样的形象,又是如何建构,为什么要这么建构,能够反映出什么呢?
关键词:《中国老师来了》;形象构建;中西方教育
一.形象建构
1.传统,落后刻板的文明大国
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出,由他们所精挑细选的几位教师以非常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同学面前,穿戴整齐,他们对课堂上嬉闹的同学以严厉的批评,甚至罚站,片中多次出现如果在中国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学生都很尊敬老师,他们只会乖乖听讲,而在教育方式上,中国老师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鼓励与人竞争和应试教育,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记笔记,大大小小的课堂测验,这些反复出现的.对西方国家来说,中国仍然处于民主建设不足,人权得不到保证,发展缓慢的情况之下,而正是在这样的展现中窥探出中国是一个非常传统,教育方式落后,刻板的大国形象。
2.及其注重集体意识和国家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非常注重集体意识的国家,在纪录片中也有多次呈现,从近代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在纪录片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升国旗那一段,在中国的学校,升国旗是一种传统,是一种仪式,是一种爱国的体现,而这对于英国人来说就非常不能理解,其实在课堂上保持安静,从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能够看出集体先行的现象,还有一个细节,就是邹老师在一名学生做了坏事之后,对他严厉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让整个学校蒙羞”,在我们中国传统观念中,那名学生的个人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名声,而且对一个集体的利益有一定的损伤,而注重集体的中国老师在最生气的第一时间嘴里说出的话是另一个集体蒙羞,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队集体的注重是深入人心的。
3.崇尚权威的国家
纪录片中所体现的崇尚自由和重视纪律的差异,从中你可以看出,中国老师必须要他们坐姿端正,上课讲话要举手发言,从英国老师的口中说出中国老师的行为是在扼杀学生的的自由。更具代表性的细节是,在第二集中,纪录片呈现给观众的信息是李爱云老师在向学生灌输“父母永远是对的”这一理念,事实却是BBC制片方让观众看到的是他们所认为的中式教育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李爱云在后期接受采访时表示,她介绍“父母在,不远游”的话题时,讲到中国传统认为“没有不是的父母”,并发起了“父母都是对的吗?”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其实是讨论的课题,而不是理念的灌输。而在纪录片中你能感受到中国人是非常崇尚权威,淡化个性的,对权威的崇尚要高过对自由的向往。这是这部纪录片给我们所展现的中国形象。
二.纪录片中如何建构中国形象
1.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该纪录片出现的主要人物分别是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纪录片通过展示了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的对立。这种对立集中表现在纪律问题上。中国老师认为没有好的课堂纪律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英国学生在课堂上坐姿随意,不经老师批准提问、讲话。面对英国孩子,中国老师似乎毫无招架之力,他们之间的对立在面对纪律问题时变得更加突出。纪录片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拍摄和采访,构建了活泼好动、个性鲜明、勇于挑战权威的英国学生形象。在双方的对立中是有明显的偏向性。
2.强化矛盾的镜头语言
纪录片中多处利用剪辑强化矛盾冲突。使用蒙太奇的叙述手法,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影像镜头剪辑在一起,从而构建出全新的内容。这部纪录片的剪辑没有客观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强化了矛盾与冲突。在第一集介绍杨君老师的时候,解说词提到她对中式教学十分热衷,紧接着画面切到对杨君的采访:“我爱早操,我小时候就是一个领操员。我喜欢跟着音乐做这些动作。”观众被引导着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杨君老师所代表的就是最传统的中式教育,中式教育给人留下了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形象。
三.为何这样建构中国形象
1.中国威胁论大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策略
当今中国日渐崛起,经济上行,在全球的政治地位和声望大增,而由于国内政策限制,发展迅速,西方国家多中国的理解仍停留在几十年前,在当下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传播策略为的是让西方国家了解现在的中国,而教育又是决定国家未来希望的重点,在这一点上,BBC为了让西方国家加深中国威胁论的观点,用看似客观的主观表现方式来展现。
2.意识形态的传播
这纪录片通过各种各样的对比,无不都在强调他们所崇尚的教育方式,而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西方国家对人权的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有所不同,要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力,西方国家对自由的崇尚,对个性的崇尚,当中国人在看的同时并觉得和自身的教育环境完全相反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反应,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
四.启示
1.国内媒体的宣传方式
虽然该纪录片的立场歪到十万八千里,并非完全客观看待,但是BBC拍摄纪录片的方式,西方的媒体的宣传方式和策略值得我们学习,文化传播的方式可以是潜移默化的,现在的人不喜欢过于捆绑式,强迫接受式的宣传,包括可以看看好莱坞的电影,同样是电影,他们在输出文化价值观的时候不会让人反感,以中国电影为例,战狼2和红海行动,同样是主旋律影片,战狼2喊口号的爱国式捆绑教育非常让人反感,而红海行动是通过表现中国军人在战场上的精神来潜移默化的输出爱国教育。同理,国内媒体的宣传应跟上时代学习西方的方法。
2.理性看待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
抛开BBC纪录片的对比,在看待双方教育方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双方国情的不同,而不是一味的认为一方的教育方式是完美的,中国教育因为人多,政策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启用大班化,为的是保证大部分人接受知识,中式教育所重视的态度,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都是为了提升未来年轻人的竞争力。而西方教育的模式更针对个人,小班化,因为他们社会福利好,所处环境更优异,在发展个性方面比中式教育优秀,展现了他们的人性关怀,但是正如我所说,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理性看待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作者刘剑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